東北網8月31日電 入秋時節,看著鎮裡收獲的大蒜一車車外運,綏棱縣上集鎮農牧業技術綜合服務中心主任劉偉掰著手指頭算了一筆帳,今年全鎮300萬斤大蒜為3600戶蒜農帶來了300萬元收入。蒜農說,是科技種蒜、信息賣蒜讓他們的『蒜辨子』變成了『錢串子』。
上集鎮有近5000畝土地適合種植大蒜,種蒜歷史也達50年之久,前些年,蒜農們種蒜憑經驗,賣蒜靠感覺,導致蒜的質量不高,市場銷售情況不好。2000年,上集鎮決定從種植技術入手破解制約大蒜發展的瓶頸。當年這個鎮從東北農業大學請來大蒜專家劉典,為上集鎮如何種好大蒜把脈確診。從實地考察到測土研究,專家總結出種植方法不當,單位面積種蒜數量多是影響大蒜長勢的主要原因。當年專家提出了采用小壟稀植,將每平方米的所種的蒜瓣數量控制在60頭。而以前上集蒜農一平方米所種的蒜瓣數量最少的也有70頭,多的達到80頭。
新法種蒜,群眾不認。2001年鎮裡劃出三畝蒜地試種,在采用了稀植的方法上,還按專家的指點在肥料、水份等方面進行科學合理施用。當年起蒜時節,試驗田一平方米出蒜一斤八兩,並且個個大頭,而其他地塊最高的一平米出蒜也就一斤六兩。畝增收140多元。科技種蒜第一次入了上集鎮蒜農的心田。
今年,上集村蒜農李瑩10畝大蒜產出近2萬斤收入2萬多元。、為賣而種,會種更要會賣。如何銷出自己的科技蒜、優質蒜?上集鎮2003年組織乾部帶著大蒜到遼寧開源、遼陽等地考察市場,推銷自己的產品,上集鎮的大蒜經濟人也省內省外的宣傳本地大蒜,上集鎮的一些大蒜經濟人也省內省外的宣傳他們的大蒜。一年光景,上集鎮的優質大蒜很快打開了市場,遼寧的客商來了,吉林的客商來了,上集鎮的優質大蒜出名了,蒜農牛氣起來,訂單一份不簽也敢種蒜,因為大蒜成了『皇帝的女兒不愁嫁了』。
經濟人也火了,上集村李春陽購置了電腦,在互聯網上與外地客商商討蒜價,僅今年李春陽就銷出大蒜20多萬斤,像他這樣的經濟人在上集鎮有四、五位。李瑩等七位種蒜大戶因為蒜量大,還組成了銷售聯合體,集體中銷售大蒜。每年,不到起蒜時節,他們的老客戶寧安客商就會早早的打開電話,讓李瑩把大蒜給他留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