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1日電 大白天開會仍然燈火通明、上百公斤重的會議材料轉手變成垃圾……盡管省、市政府都提出了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做起創建節約型社會的要求,但記者從一些會議上發現,我們的節約行動仍有很多細節上的漏洞有待填補。
日前,記者在南崗區一家賓館參加一個行業會議時發現,盡管室外陽光明媚,會議室裡卻窗戶緊閉,窗簾低垂,室內15盞吊燈全部開著。記者數了一下,每盞吊燈上都有9個磨砂燈泡,燈泡都是40瓦的,在4個小時的會程內燈一直這麼亮著。賓館服務員介紹,這裡一年舉辦100多場會議,靠燈光照明已經成為慣例。這樣粗粗算來,僅這一個會議室一年就要浪費3000多度電。
浪費的不僅是電,還有紙。經常參加會議的人都會有這樣的經歷,每個參會者都會得到厚厚一摞《總結》、《經驗匯編》等材料,材料多是用厚實的復印紙印制的,薄的十幾頁、厚的上百頁,加在一起至少兩三公斤重。一個500人參加的會議,就要耗費一噸左右的紙。記者注意到,相當一部分參會人員只簡單翻看幾頁,就將這些材料束之高閣,有人甚至直接就將其扔在了會場。哈爾濱物資回收公司業務部李少波部長介紹,僅去年一年,他們回收的辦公廢紙就多達五六千噸,很多回收上來的材料根本就沒有翻看過的跡象。
此外,會議造成的水浪費也相當驚人。哈爾濱國際會展體育中心一保潔員介紹,300人開一天的會,就能回收近千個礦泉水瓶,其中一大半只喝了幾口,倒出的水能裝滿好幾大桶。
據了解,這些問題已經引起了一些部門的重視。正在籌備召開年中會議的市物價局就表示,他們將從細節入手厲行節約:為參會人員提供的飲料容量將從每瓶625毫昇改為355毫昇,從而盡量減少浪費。他們還將對會議文件用紙采用再生紙,印刷一律雙面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