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城市規劃局籌劃多年遇梗阻 復建『尼古拉』須拆電力大樓
2005-09-01 13:12:43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譚立順 於鴻斌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1日電 記者從哈爾濱市城市規劃局了解到,復建『尼古拉』,早在十多年前就被政府相關部門提上日程,而有關尼古拉教堂的規劃方案,哈市市委、市政府早已高度關注。哈市城市規劃局委托哈工大設計院完成了三個規劃設計方案,並於去年在哈市城市規劃局局長俞濱洋的支持下,進行了專家論證。與此同時,記者了解到,綜合整治了9年的博物館廣場,因電力大樓遲遲沒能拆除,使得復建『尼古拉』的成型方案一直束之高閣。

  『尼古拉』是哈市早期標志

  哈市城市規劃局副局長解慶國介紹說,中東鐵路的興建,俄國人的不斷湧人,作為俄國國教的東正教也在哈爾濱傳播開來,各種東正教堂不斷興建,而俗稱喇嘛臺的聖·尼古拉教堂是其中木構教堂的精品。

  聖·尼古拉教堂的設計方案在俄國聖彼德堡完成,經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修建,以沙皇的名字命名,故名『聖·尼古拉』。教堂於1899年10月13日舉行奠基儀式,1900年12月18日竣工。建成後的教堂,成為南崗區乃至全城的制高點和標志性建築。繼聖·尼古拉教堂之後,博物館廣場周圍陸續修建了莫斯科商場今黑龍江省博物館、秋林俱樂部今秋林公司中山商場、新哈爾濱旅館今國際飯店等建築,風格比較統一,與周圍形成良好的廣場空間。

  聖·尼古拉教堂精確的比例、錯落的形體、精美的裝飾以及優雅的造型,顯示著能工巧匠們的精湛工藝。自從『文革』期間被拆毀,至今雖然過去了40多年,冰城百姓仍然對復建這座精美的建築充滿希望。

  1996年12月4日,哈市政府發布的《哈爾濱市保護建築街坊街道和地區管理辦法》中,把哈市的134座保護建築、3條保護街道和博物館廣場明確寫入其中,自此也拉開了保護博物館周邊環境,為將來復建『尼古拉』掃清環境障礙的大幕。

  打響整治博物館廣場戰役

  1997年,百姓口中的『玻璃大棚』(實際名稱『雪花塔』)完成,博物館廣場的綜合整治戰役隨之打響。

  據哈市城市規劃局副局長王宏新介紹,當年的博物館廣場周邊環境整治,首先從蘇軍紀念園開始,首先拆除和異地安置了公廁和6個地下商業街通風冷卻塔。接著實施了北方劇場的『美容』,用現代材料處理了臨近蘇軍紀念園一側的樓體。隨後,在1999年至2000年間,一舉拆除了影響廣場整體環境的、位於國際飯店和北方大廈之間的9層原省旅游局辦公樓,並對北方大廈前的環境進行了規劃並實施完成。

  接下來,對哈市少年宮周邊環境進行了規劃整治。王宏新在紙上逆時針畫著規劃整治走向時,停在了省電力大樓位置上。這座樓,本來要在2000年予以定向爆破,然後將『藏』在其身後的原意大利領事館小樓進行保護。沒想到的是,整體整治規劃卻在電力大樓前『啞火』了。經相關部門協調,省電力公司在哈爾濱開發區選址建了新樓,如今,新樓已經投入使用,但舊樓依然挺立。這座樓,不僅破壞了博物館廣場的周邊環境,而且,百姓每每路過,也對其頗有微詞。

  委托哈工大制作復建方案

  去年的哈洽會過後,哈市市委召集規劃、建設、道裡區、南崗區等相關負責人,又一次鄭重地將復建『尼古拉』擺上日程。考慮到『尼古拉』這一哈爾濱制高點的地位因周邊高樓的存在發生變化,加上原有磚木鐵皮為材料的木樓防火等功能的缺失,再有如今的交通環境已經和當年的馬車時代不可同日而語,於是產生了在扒除電力大樓的位置復建的想法。將來隨著地鐵一號線的建設,博物館廣場勢必還要成為交通樞紐站,那時的『尼古拉』可以考慮用作地鐵站出入口,這樣,既恢復了『尼古拉』,又找到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妙用,可謂一舉兩得。

  為弘揚城市風貌特色,突出哈爾濱『大氣、洋氣、靈氣』的歷史特點,又結合了電力大樓拆遷後的用地功能,規劃局委托哈工大設計院初步規劃設計了三個方案:一個是原地原樣,其中有抬高、下臥和原地;一個是原地新材料簡單復建,保持神似;一個是移地到電力大樓或少年宮一帶復建。

  去年7月,哈市城市規劃局局長俞濱洋組織了歷史、建築、規劃、城市設計專家進行了專家論證會。會上,專家在復建『尼古拉』看法上,未能達成共識。但記者從2004年7月30日的專家論證會會議記錄上卻看到了這樣的共同看法:電力大樓,應盡快拆除,還一個保護性廣場應有的本來面目。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