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日電 秋季雨水多,濕度大,白日氣溫較高,但夜間卻明顯降低,降暑降溫雖屬必要,而當心受涼受潮也應引起足夠重視。
醫學認為,人之所以患病,從內因講,是人體由於某種原因抵抗力下降,不能適應氣候變化,這叫『正氣虛』。從外因講,當氣候的急劇異常變化,超過人體的適應能力時,就會成為致病的條件,侵犯人體而引起疾病的發生,這叫『邪氣盛』。由於秋季是『寒將來,暑方往』的過渡期,處於氣候的這種變化時,人們應該順應其變化,加強鍛煉,保持精神宣暢,情志宜靜,做到『使志安寧』。
在起居、飲食方面多注意,纔能使身體健康。因此,不能暴飲清涼飲料和恣食生冷,或腹部受涼,以防止因損傷胃腸的功能而出現胃脘及腹部疼痛、嘔吐、腸鳴、泄瀉等癥。要少食辛味,『省辛增酸,以養肝氣』。睡眠時不要因貪涼引起感冒和關節疼痛,同時應該注意睡眠時機,應『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人在秋季睡眠時間為晚22時至次日晨6時最佳。
責任編輯:曹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