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2日電 『像個大菜窖的『玻璃大棚』,還有像彎腰老太的電力大樓,這兩個「怪物」是哈爾濱城建的敗筆!』當記者閱讀手機尾號是9703的讀者短信時,記者的其他兩部電話一直響個不停,桌上的信件也堆成了小山。廣大讀者紛紛表露出對博物館廣場上的電力大樓、『玻璃大棚』和北方劇場等建築的失望,一位讀者更是一針見血地指出:2000年有關部門就在媒體上發布了電力大樓要拆除的消息,但不知為何,一拖就是5年!
『一看到電力大樓,就讓人心堵』
『復建「尼古拉」與否,我不想發表看法,但是我們應該立足現實,做好城建規劃,避免我們的後代在幾十年後又冒出復建或者拆除的念頭。』和從事新聞出版工作的鄒旭昌看法相似,從事科技工作的蘇建成表示,每次路過博物館廣場,一看到電力大樓,都讓人心裡不痛快。當年在電力資源緊缺的時候,政府照顧到電力行業的特殊地位,纔有了該樓的建成。如今新樓建成了,電力行業要在百姓中樹立服務型企業的形象,從前的用戶也變成了現在的客戶,為啥賴在博物館廣場遲遲不走?與此同時,蘇老師建議,復建『尼古拉』,要保持原地原樣,異地原樣毫無意義,電力大樓也應盡早拆除,還博物館廣場的原貌。
同樣主張原地原樣復建『尼古拉』的市民白野說,『玻璃大棚』和電力大樓應該拆,姑且不論這兩個建築的形成原因,僅就外觀來看就不倫不類,無法與『尼古拉』相提並論。『你可以問問每一個路過博物館廣場的外地人,都會告訴你電力大樓有點寒磣。』
『拆掉丑的,恢復美的,是恢復尊嚴』
見多識廣的原中國女子籃球隊領隊紀志新說,如今的博物館廣場周邊,歐陸風情濃郁,但電力大樓卻是個異類,大煞風景。我們應該在城建中切實確立規劃先行的地位,而且在土地是金的城市中心區,尤其要有前瞻性和超前意識。『哈爾濱的文化和歷史底蘊,是齊魯文化和俄國貴族文化的結合體,我們的城市精神少不了不甘人後,力爭上游的內涵,拆掉丑的,恢復美的,這是一個城市尊嚴的恢復,也是增強吸引力、凝聚力的難逢契機。』
『我雖然是一名普通市民,但我舉雙手贊同原地原樣復建「尼古拉」。「尼古拉」被扒掉,是哈爾濱的最大遺憾,正因為如此,原地原樣復建也是應當的。』市民隋錫武建議,復建就要保持原汁原味,否則不如不建。有破纔有立,博物館周邊環境必須整治,首先要扒掉已經破敗不堪的電力大樓,再扒掉『玻璃大棚』,在一張白紙上復建『尼古拉』。
從事民營生意的市民朱鐵毅說,當初拆了『尼古拉』是錯誤,如今拆了電力大樓,是糾正錯誤,而復建『尼古拉』也是知錯就改的范例。復建『尼古拉』,如果不能原地原樣,也要異地原樣,而這個異地,最好的位置就是電力大樓。
市政府退休老乾部李武斌表示,我和老伴曹惠勻都是哈工大的畢業生,一直對博物館廣場周邊的環境有想法,這電力大樓、『玻璃大棚』與周圍建築風格格格不入,北方劇場也難看,不過可以通過技術手段使其變得接近或類似廣場周邊建築的整體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