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哈爾濱9月2日電 金秋時節,來自北京等5省市的青年志願墾荒隊們和各界代表聚集在黑龍江墾區共青農場,紀念『北大荒』開發建設50周年。由胡耀邦同志題寫場名的共青農場,當年是第一批青年墾荒者落腳的地方。
50年以前,北京市郊區青年團員楊華、龐淑英等5人聯名向共青團北京市委提出到邊疆的申請。他們說:『當年國家需要糧食,我們響應黨的號召,自願來到祖國北部邊疆「北大荒」墾荒種糧,為支援國家建設生產糧食!』
1955年8月30日,由楊華等人組成的第一支青年志願墾荒隊到達黑龍江省東部邊境的蘿北縣,從此拉開了全國青年志願墾荒的序幕。隨後,天津、河北、山東、哈爾濱等省市的有志青年也高舉墾荒大旗,一批批來到『北大荒』,掀起了開發『北大荒』、建設邊疆的高潮。
50年過去了,當年的熱血青年如今多已古稀之年。很多人離退休後回到原籍,很多人在邊疆紮下根來。半個世紀之後的重逢,讓他們激動不已。『我們實踐了當初「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的誓言,我們對自己的選擇感到無怨無悔!』楊華老人鏗鏘有力的發言,感染了在場的所有人,熱烈的掌聲長時間回響在北大荒遼闊的田野上。
共青農場第六管理區12居民組的前身,是當年河北支邊青年的集體農莊,如今當地人依舊習慣叫它『河北莊』,這裡一直是農場的標杆單位,現在每年贏利100多萬元。當年的墾荒隊員今天仍有13人生活在這裡。歲月流逝,但鄉音不改,在慶祝大會上,老人們依舊自豪地說:『我們是河北青年,我們給家鄉人爭了光。』
經過半個世紀的開發建設,當年的『北大荒』如今已成為全國最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青年建設者們奉獻了青春年華,也收獲的豐碩的果實。如今的共青農場,已經成為年生產糧食14萬噸的現代化『糧倉』,同時成為一塊投資的熱土。在建場50周年慶祝活動中,農場與來自美國、香港等地的客商簽訂了10餘項合作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