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3日電 題:個稅起征點宜高不宜低
個稅調整正成為全民關注的話題,有關起征點的問題也要召開立法聽證會,吸納民意。那麼,起征點定在多少合適?我們不妨從橫向和縱向來比較一番。
縱向看,說來令人吃驚。1980年我們確定個稅起征點為800元的時候,內地城鎮職工的平均月工資在40元左右,800元的起征點在當時是城市職工平均工資的20倍,所以當年征收的個稅也就10多萬元。《個人所得稅法》實施到1993年,月薪超過800元的納稅人纔佔1%。此後,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03年,全國職工年平均工資超過6000元,較23年前增長了15倍。2004年,月薪超過1500元的納稅人佔到約24%。《東方早報》首席評論員魯寧認為,去年城鎮人均消費支出1143元,以1500元作起征點,實在『殘酷』了些。
再從縱向看,與中國經濟突飛猛進增長相伴的,是財政收入遠高於GDP的高速增長和居民收入相對於GDP的不斷下降。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的資料顯示,2000年國家財政收入是1.3萬億元,2004年上昇到2.6萬億元。僅4年時間,財政收入就翻了一番,而工資佔GDP的比例,1989年是16%,2003年則下降到12%。根據中國社科院經濟所李志寧的研究,從上世紀70年代末以來,『工資總額』在GDP中所佔比重逐年走低,23年裡有16年的工資比重比上年低。特別是到了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下降的速度更快,上世紀90年代末比1980年下降約5個百分點。以2002年為例,居民工資總額大約在1.2萬億元左右,佔當年10萬億元GDP的12%、城市居民3.7萬億元全部可支配收入的33%。2004年,我國的財政收入超過了2.6萬億元(已扣除出口退稅)。
也就是說,國民的工資總額只是政府財政收入的二分之一乃至三分之一強!但就在工資佔GDP越來越低的情況下,大部分由普通工薪階層負擔的個人所得稅,卻從1994年以來成為同比增長最快的稅種,平均增幅高達48%,遠高於9%的中國經濟平均增長率。美國財經雙周刊《福布斯》曾發布報告稱,在全球52個國家和地區中,中國內地是全球稅負第二重的地方,居於法國之後,也是亞洲稅負最重的地方。這一報告未必權威,卻有參考價值。
值得注意的是,高稅負並沒有真正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正如中央黨校吳忠民教授撰文所述:『中國現在每年用於類似於社會保障、義務教育、公共衛生等基本民生方面的公共投入在GDP當中所佔的比例極低,在各個國家當中倒數第一;而用於行政、豪華性公共建設的公共投入在GDP當中所佔的過高比例卻是世界第一。現在,中國一種常見的、形成明顯對比的現象是,每逢涉及基本民生問題時,資金的籌措難乎其難,但是一旦要搞大型豪華型建設時,資金就像呼風喚雨一般會聚起來。比如,東部某發展程度一般的省城在過去的5年花了500億元進行城市建設,效果一般,又准備在未來的5年當中投入1400億元繼續擴大規模。類似的事例舉不勝舉。』
此種情況下,制定較低的個稅起征點,百姓肯定有怨言。
橫向看,我們可以比照香港。香港個人所得稅額已經調整(2005年),現行免稅額為10萬港元(按年申報),已婚人士則為20萬港元。此外,對於供養老人和兄弟姐妹的、傷殘受養人等,都有數額在幾萬元以上的額外免稅額。同時,對於居民購買房屋等,還實行最近兩年的個稅返還等措施,非常人性化。港人的人均月收入大約是內地人的10倍,而且社會保障體系健全,月收入1萬元左右纔少量征稅,我們月收入1500元就征稅,未免苛刻。
《個人所得稅法》應該著眼於保障公民權利而不應該著眼於保障稅款收入。財政少那麼一點點錢無關痛癢,而普通百姓多那麼一點點,卻直接關系到基本生活、健康、養老、兒女的教育和前程。2004年,我國個人所得稅收入也就1737.05億元,在2.6萬億元的『盤子』裡只佔6.7%。而每年公款吃喝、公車支出、公費出國考察的費用,遠高於個稅收入。如果這些地方稍微緊一緊,也就不必死盯著個稅收入了。□童大煥張國立、馮小剛共同主持傅彪追悼會,治喪委員會不限制影迷前往悼念傅彪的消息,無疑讓每個傅彪的影迷松了一口氣。從2004年9月接受肝移植手術以來,傅彪在公眾面前亮相的機會越來越少了。如今,他真的與這個世界陰陽相隔,這最後一面,顯得彌足珍貴。
目睹他消瘦的臉龐,每個人的心裡都沈甸甸的,他的生前好友更是如此。一向面對公眾毫不吝嗇微笑的張藝謀也笑不出來了,特別是當他的影迷在追悼會上向他索要簽名的時候,只見『老謀子』低著頭,一言不發。有人指責該影迷不該趁機追星,人群中一名老人卻振振有詞:『平常我們老百姓哪有機會見到那麼多的明星?只有在這樣的場合纔能見到他們,還不能找他們簽個名嗎?』一時令人語塞。
雖然馮小剛現場千叮嚀萬囑咐『告別室內不要使用攝影器材,不要讓傅彪的病容流傳於世』,仍有不少徘徊在告別室門外的影迷『密謀』:『如果我將手機藏於暗處,用攝像頭拍攝能行嗎?』讓人不禁搖頭嘆息,果真如此,如果工作人員出面制止甚至當眾砸毀相機,也只能說拍照者自討沒趣。
我以為,傅彪的逝世對痛惜他的親友和影迷來說意味著巨大的悲傷,沒想到並不是這麼簡單。來參加追悼會的一些人竟是奔著明星們來的。傅彪如果泉下有知,恐怕又要露出他那寬容的笑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