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道臺府主體修復工程已全部完工
2005-09-05 09:02:1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施蓓蓓 崔淑梅 董雲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5日電 歷經三個月的緊張施工,道臺府主體修復工程已全部完工,具有了百年前最高行政機構的神韻。

  『衙門』風光場景初現

  9月1日,在工程修復現場,幾個月前的破敗荒涼的景象如今徹底改觀。

  從『衙門』入口進入,兩側各有一棟四方建築,分別是班房和營房。穿過這道門,就是一個四方的院落,正對的是大堂,兩側為六部的辦公房。這些房屋都是典型的古代官式建築,屋頂鋪設著灰瓦,瓦當上雕刻著獸面花紋,牆壁是厚厚的青磚。大堂兩端的屋脊各有一個吻獸,四個檐角也各有三只精雕細刻的小型走獸。大堂內還未裝修,也沒有任何擺設,只有屋頂上木質的粗大的橫梁,使人感到肅穆空曠。

  二堂在大堂的後面,其修復與大堂基本相同,只是室內鋪了方石,廂房裡鋪設了地熱管線。最早發掘出的三堂、東廂房、西廂房及衙神廟4個房座位於二堂後身,如今也已煥然一新。除了這4個房座,其餘的14個房座也都是按原貌復建的。除了大堂、二堂主建築外,書房、廚房、雜項人房等『衙門』裡該有的建築一應俱全,分散在周圍。

  在用青磚、紅木、方石修復的官署建築群中,是一座水泥抹面建築。據了解,這是道臺府的會洋廳,舊時主要用於會見外國官員和處理涉外事件。該建築整體是俄羅斯建築風格,但基座采取了傳統的石板石階拼接方式,是道臺府中唯一一座具有歐式建築特點的辦公房。

  據該工程建設單位、北京市文物古建工程公司的負責人於以順介紹,自今年6月7日開工,按照原汁原味保存歷史遺存的原則,至目前主體修復工程已經完工。修繕的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復建的總建築面積1700平方米。共用去手工制作的青磚70多萬塊、瓦140多萬塊。其中,最先發掘出的4個房座已修繕完畢,3個門樓基礎也已做完,已復建的14個房座的大木制作、安裝、牆體、房屋裝修及室內部分水、電、暖的安裝也都基本完成。

  原汁原味再現原貌

  說起道臺府能夠按原貌復建,其間還有一件有驚無險的軼事。據於以順講,從2005年初開始他們就到遺址內進行設計勘察。然而那時遺址內只發掘出了4個房座,即三堂及其東、西廂房,還有三堂東側約30米遠處的一個房座。當時他們手中沒有遺址的原貌圖,勘察工作極難進行。直到2005年3月的一天,他們來到遺址進行勘察,三堂與衙神廟之間一棟正在被拆除的民宅引起了他的注意。他發現這棟房屋的西側山牆是用厚青磚砌的,頂部有三架梁的痕跡,具有古代傳統官式建築的風格。他懷疑,這道牆有可能是原道臺府內某座房屋遺留下來的山牆。在他的力保下,這座山牆沒有被拆除。後來,道臺府的原貌繪制圖在長春被找到,設計從此有了依據。於以順發現,新發現的那道破牆就是書房的西側山牆。根據這一判斷,最後書房位置被很快的判斷挖掘出來。於以順說,要不是這道殘牆,他們有可能會把衙神廟當成書房,那樣一來,道臺府整體原貌的恢復肯定會受到影響。

  隨後,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組成了官道衙門舊址考古隊,參照已發現的道署建築圖紙,尋找道署原始房基、牆基和路基,目的就是原汁原味地恢復老建築的歷史風貌。

  道臺府遺址公園規劃設計也很快完成。規劃設計進一步明確,復建將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則。規劃道外區十八道街將被取直,部分區域將建成綠地,成為市民的又一個休閑景點。為保持歷史的原真性,根據現存歷史建築確定建築群的中軸線,所有建築以此軸線為准布置,而且,根據發掘結果,將建築群范圍內的地面降至原有歷史地面。

  應邀參加規劃論證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王世仁為此也提出中肯建議,道臺府的修復,必須遵循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原形式的原則。盡可能保存的都要保持原貌,能使用的建築材料,盡量用原有材料。

  不只是建築,包括正在進行的道臺府的陳列布展,也將通過復原陳列,將道臺辦公以及內院生活等場景,真實呈現給參觀者。所以小到道臺府的家具物品的選擇上,也力圖原汁原味的再現昔日景象,絲毫不含糊。為此,道外區文體局副局長李長海幾次跑到北京,每次直奔古玩家具大市場、高碑店、潘家園子等大市場和加工廠進行考察挑選。在北京熟人的引導和幫助下,他又到一些店裡的倉庫去找,還搜集了很多參考資料,終於找到一些可用的明清舊式家具,包括公案、清朝使用的臉盆架等。他說,等所有的陳列布展完成後,道臺衙門的景象將更加逼真,游覽其中,如身臨其境。

  百年道臺開埠標志

  據悉,哈爾濱市的建治慶典活動,將在道臺府主體建築修復後進行。『千年文脈,百年設治,弘揚歷史文化』將成為慶典主題,慶典將由道臺府拉開帷幕,隨後將在哈市城區廣泛展開。

  『道臺府受到如此重視,「地位」如此之高,最主要的原因是它的政治意義和歷史價值。因為道署衙門是哈市開埠設治的標志,今年哈市將開展各種隆重的紀念儀式和活動,依據的核心必然是這座正在修復的遺址。』道外區建設局副局長杜長濱說。

  據介紹,1905年,清政府在哈爾濱設立了濱江關道,道臺是杜學瀛,哈爾濱自此開埠。杜學瀛成為由皇帝任命的第一個也是最高級別的哈爾濱地方行政長官,而1906年建成的關道衙門也就是哈爾濱最早和最高的行政機構。同時,濱江道署是中國封建王朝設立的最後一個傳統式的衙門,是清王朝最後在中國最北方建立的權力機關,其文物價值當然不言而喻。

  後來,隨著濱江道的撤銷,難民的湧入,道臺府建築歷經風雨,已十分破敗。這一見證了哈爾濱開埠歷史的文化遺存被深埋在了居民棚戶區內,原來的建築群所剩無幾,滿目瘡痍。直到2001年6月,最早發現這一古跡的哈爾濱市民張樹波得知,道臺府將根據該區的拆遷改造計劃而被拆除,立即找到省社科院歷史所專家李興盛。經專家考證及新聞媒體的呼吁,引起了社會的關注,道臺府纔躲過了拆遷之災。

  2004年10月,由哈爾濱城市規劃局名城保護處牽頭,開始研究制定對道臺府的保護規劃和恢復計劃。同年末,哈爾濱市委、市政府把哈爾濱設治百年的日子定在2005年10月31日。今年年初,道臺府被批准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哈爾濱市政府決定2005年將其闢建為文化遺址公園,並於5月20日開始實施修復工程,道臺府纔有了重見天日的機會。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