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5日電 題:借助國產化東風橕起民族制造業脊梁哈電承制三峽機組紀實
9月1日凌晨6時,三峽左岸電站最後一臺機組———9號機組啟動有水調試。這臺國產化率達85%%的70萬千瓦特大水輪發電機組,開始了正式投產前的運行准備。從只能設計制造50萬千瓦水電機組,到一躍而能全部國產化制造70萬千瓦特大型水電機組,中國用五六年時間,跨越了與國外三十年的差距。
作為民族復興的標志性工程,三峽工程設計安裝26臺70萬千瓦特大型機組。機組采購前,全世界投運的70萬千瓦大型水輪機組只有21臺。而在中國,沒有一臺裝機,也無設計和制造能力,差距的鴻溝好像難以逾越。
中國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總經理李永安對記者說,三峽機組是當今世界上容量最大、直徑最大、重量最重的機組,其設計和制造難度之高,讓世界著名的水輪發電機廠商也頗感棘手。如果僅靠自力更生,不僅代價很高,也難以追趕世界技術進步的潮流;如果大量依靠進口,又將增加工程成本,永遠擺脫不了對國外的技術依賴。因此,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果斷決策:三峽左岸電站機組實行國際采購,走『技貿結合、技術轉讓、聯合設計、合作生產』之路,逐步實現三峽工程裝備國產化。我國最具優勢的哈爾濱電機有限責任公司(哈電)和東方電機股份有限公司(東電)被確定為技術受讓方。
1996年6月,中國三峽總公司對外宣布左岸電站一次采購14臺70萬千瓦水輪發電機組。招標文件規定:投標者對供貨設備的經濟和技術負全部責任,必須與中國有資格的制造企業聯合設計、合作制造,中國制造企業分包份額不低於總價合同的25%;投標者必須向中國制造企業轉讓技術,並培訓中方人員;必須由中國制造企業為主制造2臺機組。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電設備采購項目一經公布,立刻吸引了全球眼光,10家跨國公司組成6個投標體競爭投標,形成激烈角逐。1997年秋,采購合同簽字,阿爾斯通和ABB組成的供貨集團中標8臺,哈電參與合作制造;加拿大GE和德國伏依特、西門子(VGS)聯合體中標6臺,東電參與合作制造。國內兩家企業分包額大於合同總價30%。
三峽工程這塊誘人的『大蛋糕』,使中標的外商完全響應了技術轉讓的條件,同時承諾機組設計軟件源程序一並轉讓。三峽總公司為此共支付費用1635萬美元。按照協議,哈電共接受阿爾斯通的設計軟件42個,涉及三峽機組設計制造的各項關鍵技術,包括商業軟件和開發軟件,近百人次派往國外學習。東電接受了VGS相似內容的開發軟件、計算機硬件和商業軟件,264人次接受了VGS的技術培訓。依托三峽工程,兩家企業成功走出了『技術轉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三大步,這一做法業界稱為『三峽模式』。
哈電總經理助理王泉龍說:『單獨設計制造三峽機組,國內廠家資質根本不夠,三峽技術引進對於哈電是千載難逢的大好機遇』。改革開放以來,魯布革、清江隔河岩、二灘、五強溪等大型水電項目的多次技術轉讓,都只停留在國外廠商設計、提供設計圖紙給受讓方,讓受讓方僅能進行相同機型的制造階段。而三峽左岸項目的技術轉讓全面深入,受讓方能利用轉讓的技術獨立進行新機組的設計制造。
2004年,三峽右岸電站12臺70萬千瓦機組招標采購,包括哈電、東電在內的4家有資格的制造商參與了投標。按照要求,這4家必須於2003年10月18日14時前將各自為三峽右岸開發的模型試驗裝置及轉輪運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的試驗臺,在此進行對比試驗以獲得水輪機的能量、空化、穩定性試驗結果。通過對比試驗結果的分析比較來評價各家技術的先進性。
這是學生和老師的比試,是一次真正的國際競爭,它直接檢驗三峽左岸技術引進成果。同臺競技的結果,哈電和東電都順利過關,某些技術環節上甚至優於外方,機組穩定性達到國際水准。
長江三峽工程開發總公司副總經理楊清認為,三峽機組國產化是國家對民族制造業強力扶持的結果,得益於群策群力,科學施工,以及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三峽奉獻精神』。國內外專家普遍有『三個沒想到』,一是沒想到三峽機組投產這麼快,全部機組將於2008年提前一年投產;二是沒想到機組初期運行這麼穩定,至今年9月1日三峽電廠已安全運行651天;三是沒想到中國裝備制造技術迅速提高,哈電、東電特大機組制造工藝已位列世界第一、第二。
中國工程院院士梁維燕評價說,三峽工程水輪發電機組的引進,使我國具備了自主開發的能力,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國家制定的國產化政策,確保三峽工程質量一流,又使民族制造業水平得到提昇。我國自主研發或自主設計、制造、安裝巨型水輪發電機組的時代已經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