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玉江從2003年8月任二龍山鎮鎮長開始,就養成了把辦公地點轉移到田間地頭或老鄉家的習慣,任書記以來,每年下村屯工作的時間在200天左右。這位富錦市的『十佳公僕』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草根書記』。
劉玉江說,黨員乾部最大的責任就是幫助老百姓致富,政府就是要去做一家一戶做不到的但對人民有益的事情。
國家農業稅費改革後,基層黨組織如何轉變職能,強化為農服務?經過調查研究,劉玉江帶領黨委一班人在全鎮大力推廣『支部加協會、黨員帶農戶』的工作經驗,以農戶為基礎、以產業為依托、以專業協會為載體、以富農為目的,通過支部抓協會、協會帶農戶,讓乾部經常受教育、農民長期得實惠,並逐步形成在最具優勢的產業上、在最需服務的項目上組建協會,先後組建了二龍山鎮大豆專業協會、新建養豬專業協會、水稻和經濟作物協會等10餘家,把基層黨組織牢牢地綁在廣大農戶致富的快車上。過去,廣大農戶致富缺信息,尋找增收項目難;種田缺技術,掌握致富本事難;發展缺資金,拓寬致富道路難。現在,有了協會的全天候服務,缺錢協會貸,生產資料由協會統一購買,生產技術由協會統一培訓,產品由協會統一銷售,老百姓實現了脫貧有人幫,致富有向導。他還把目光集中到他倡導的『黨員致富奔小康工程』上,通過抓黨員致富,帶動廣大農民致富。在調整產業結構時,他一改過去靠行政命令的做法,而是靠示范園區、靠扶持典型引路,帶領農民乾,做給農民看。光是鎮村級白瓜、甜菜、高油大豆等示范園區就達1.8萬畝。2005年全鎮經濟作物面積增加到3萬多畝,水稻比2004年增加1.2萬畝。二龍山鎮是人口大鎮。為了給富餘勞動力尋找賺錢創收路,劉玉江絞盡了腦汁。鎮裡成立了勞動力轉移辦公室,一方面組織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打工,一方面組織農民大搞異地開發,到建三江農場、俄羅斯承包土地。2004年,他責成勞轉辦組織鎮村乾部兩次赴江南發達地區考察,每個村乾部帶3名農民到外地為農民找工作,年轉移勞動力2600人次,年創收1000多萬元,有5000多個勞動力『收編』農場土地共計35萬畝,收獲大豆4000多萬公斤,外出種地農戶人均收入增加1500元以上。
農業要發展,離不開畜牧業的過腹增值。鎮黨委、政府引導廣大農民趕著牲畜奔小康。招商引資建小區,全鎮建成畜牧小區7個,有各類養殖大戶516個,2004年實現畜牧業產值5914萬元。無商不富,無工不興。他提出了『以招商引資為重點,加快小城鎮建設,大力發展民營企業,以促農增收為目的』的經濟發展思路,招商引資,『放水養魚』,引進外來的活水來推動鎮域經濟發展。通過落實政策、大力扶持、強化服務等措施,推動民營經濟快速發展。2004年,先後又引進資金500萬元,建起了雙合米業、大豐碩米業兩個大型稻米加工廠。兩次去大連引資100萬元,對該鎮南山天然礦泉實施開發。這些項目的成功開發,將成為鎮政府的支柱稅源。據統計,兩年來,全鎮共引資1850萬元,引進大小私營企業12個,年創產值1350萬元。通過招商引資的拉動,全鎮民營經濟發展迅猛,加工、餐飲、商服、運營等各類民營企業遍布全鎮各地,形成了農村經濟的新亮點。農業強,牧業興,引資項目大稅源,加工工業舞龍頭,二龍山鎮經濟發展進入了快車道。2004年,農民人均收入3140元,湧現小康村12個,小康戶2750個。『權是雙刃劍,榮辱一揮間』。這是劉玉江自創的廉潔自律警句。走上領導崗位以來,他首先給自己定了12字廉政守則:嘴不饞、心不貪、手不伸、腳不偏,並要求班子其他成員監督。在任鎮領導期間,他從未在鎮裡下過飯店,從未在村裡吃過招待飯,從來都是輕車簡行,杜絕了機關乾部吃喝、公款消費等問題。
建築工程發包是最容易滋生腐敗的溫床。為了避免在工程發包中的『暗箱操作』,他規定,鎮裡大到上百萬元的工程項目,小到幾萬元的校捨維修;村裡大到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小到機動地對外發包,都必須實行公開招標、競價發包、聯合驗收、集體結算,使大小工程都成為『陽光工程』。對違法違紀的乾部,他鐵面無私,堅決查處,先後處分違紀人員10人,其中股級乾部7人,農民黨員3人,給予黨紀處分的10人,其中開除黨籍的3人,留黨察看的1人,嚴重警告的6人。他常告誡大家:群眾眼裡的共產黨,就是我們這些和群眾打交道的乾部。我們絕不能搞腐敗,不能給黨的形象抹黑。
今年7月,劉玉江被富錦市委、市政府授予『十佳公僕』光榮稱號。面對榮譽,這位年輕的黨委書記顯得異常平靜,像一位匆匆的趕路人,無心陶醉於美麗的風景,他還要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