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關注劉少奇在哈爾濱舊址 舊址現狀令文保部門痛心
2005-09-14 01:42:21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牆上的銅牌
室內暗藏的地窖

  東北網9月14日電 13日,生活報刊發了《劉少奇在哈舊址湮沒在棚戶區》一文後,很多熱心市民打來電話對此事表示強烈關注。13日,記者再次對這處革命活動舊址進行了采訪,了解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劉少奇在哈舊址的目前狀況也是哈爾濱市文物部門多年來一塊難解的心病。

  舊址曾組織四次工人大罷工

  13日上午,記者來到哈市文物管理站,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找到了記錄《劉少奇同志革命活動舊址》的檔案。從這本厚厚的檔案中記者了解到,這處舊址的真正街名原為哈市道裡區河廣街1號,現在為15號。但這裡曾經經歷過數次變遷和大規模城市改造,真正的街號只能在檔案中找到了。

  解放前,這處磚木結構的平房是中東鐵路36棚總工廠機器分廠工人柴好的家,當時也是中共地下黨的一個秘密活動地點。在黨組織的領導下,1918—1920年期間在這裡組織了四次工人大罷工,柴好也是罷工領導人之一。1930年2月13日,當時擔任中共滿洲省委書記的劉少奇同志在此秘密主持召開了一次全路工人代表會議,會議為中東鐵路和哈爾濱工人運動指明了方向。新中國成立後,哈市政府為紀念這處革命活動場所,於1986年4月在此處掛上文物保護單位銅牌,並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現狀令文保部門痛心

  說到河廣街15號這處當年劉少奇同志領導工人運動的舊址,哈市文物管理站的幾位文物保護專家說,1986年將這裡定為文物保護單位時,環境還算可以。但是後來的數年間這裡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革命活動舊址保護工作也一直牽動著哈市文物保護專家的心。

  據了解,這裡一直是民宅,產權單位是鐵路部門,後來在城市改造時這裡的住戶動遷走了,有關部門也給這些住戶分了新樓房。但由於當時這裡的房子沒有被拆掉,這些居民竟又回來把房子佔了,並出租給外來人員。後來,這些人在房子周圍依附牆體私建了很多棚子,在棚子上又堆積了大量的木柴,使這裡的環境惡化到了非常嚴重的程度。文物保護部門多次打報告向有關部門呼吁保護這處革命活動舊址,但是由於涉及多家單位和種種復雜原因,多年來一直沒有得到解決。

  哈市有很多革命歷史遺跡已經被破壞,曾經擁有的幾處劉少奇同志在哈革命舊址就剩下這唯一的一處了。而現在這裡的外來租房戶在棚子裡靠燒柴取暖做飯,幾家開設車庫晝夜存車,到處都堆積著木柴等易燃物,一旦發生火災後果不堪設想。我國早就出臺了《古建築消防管理條例》,就是為了保護古建築,防止發生火災。而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文物單位保護范圍內不允許私建濫建。但是現在面臨的一個難題是,文物保護單位和文物產權單位不是一家,文物保護單位沒有執法權。

  再訪劉少奇在哈舊址

  13日下午,記者再次來到河廣街這處湮沒於棚戶區的劉少奇在哈舊址。由於今日很多市民看到了本報的報道,在記者拍攝時很多市民都過來圍觀。

  一位90多歲的老奶奶告訴記者,她還記得當年曾發生在這裡36棚的故事。當時在工廠裡乾活的工人不但有中國人還有俄國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外國工人也參加了工人大罷工運動。

  在舊址院子當中堆放雜物的住戶一直沒有露面,門上掛著一把生鏽的大鎖頭。記者在好心鄰居的指引下,進入了舊址左右兩邊人家的室內。這裡的房子雖然都租了出去,但是房主都明確交代不許亂動室內的建築結構。幾家連在一起的房子內部結構都是一樣的,有俄式建築比較明顯的木地板,窗戶都安裝著特殊的鐵把手。室內舉架非常高,有近四米左右,家家都搭有吊鋪,室內沒有下水和熱網供暖,都是用火爐和火牆取暖。在左邊一家鄰居家,一男子將門口桌子下面一塊普通的地板掀起來,下面立刻露出了一個洞口。據介紹,這裡家家地下都有一個很大的地窖,下面可以容納很多人,曾經聽原房主老人們說,當年這裡就是革命者經常開會的地方,有時候為了安全起見就躲到地窖裡開會。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