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科技日報:戰勝軍——農民的好醫生
2005-09-14 08:42:53 來源:科技日報網絡版  作者:李麗雲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14日電 題:戰勝軍——農民的好醫生

  黑龍江出現了一位李月華式的好醫生———紮根農村醫療崗位28年的哈爾濱市道裡區新發鎮紅十字中心醫院黨支部書記兼院長戰勝軍。如今,黑龍江正在開展向這位優秀共產黨員學習的活動。 據科技日報報道,『當一名農民的好醫生。』———28年間的每一天,戰勝軍都在踐行著當初的這一誓言。28年10220天,戰勝軍累計主刀手術11000餘例,平均每天都要有1—2例手術。他從死亡線上搶救回來危重患者達6000多人,他自己卻積勞成疾,多次累得暈倒在手術臺上。去年10月,他又被確診為肺癌。但他依舊無怨無悔地堅守著最初的誓言。

  周圍十裡八鄉的農民視他為救星和親人,稱他為白求恩式的好醫生,衛生部高強部長稱他是『基層醫療戰線的英雄』。

  醫者仁心———待患者如親人

  醫者仁心,這是戰勝軍對好醫生的理解。他告訴記者,醫生就像天使,要把愛心和同情心送給每一位患者。而戰勝軍可貴的是把仁心、愛心都送給了最需要幫助的弱者———農民。

  向東村農民黃朝師脾破裂住院,他愛人和兒子一個癱瘓、一個智障,家徒四壁,一貧如洗。出院後,戰勝軍和院領導班子商量,不但免除了他2500元的醫療費,還從自己家裡拿來1000元錢幫他渡過難關。

  戰勝軍經常對醫生們說,農村醫院雖然生存不易,但農民生存更不易,不能昧著良心賺農民的血汗錢。為了減輕農民的醫療負擔,戰勝軍實行了『單病種限價收費制』,制定了《醫患協議書》、《告患者書》,詳細告知患者各種診療所需的費用,還公示了30多個病種的收費標准。基本上都比市裡醫院便宜一半還多。他們的信條是,不僅優質而且低價,一定讓農民看得起病。

  醫者仁術———全科醫生

  醫者不僅要有仁心還要有仁術,這是戰勝軍對好醫生的另一個理解。好醫生更要有精湛的醫術。

  1977年戰勝軍從佳木斯醫學院畢業,與同窗好友、後來成為他妻子的門春華一起來到了哈爾濱市新發鎮衛生院。那時的條件太差了,別的醫生都找門路調走了,就只剩下了他們夫妻倆。鎮衛生院不比城裡的大醫院科室分得那麼清,需要醫生能包治百病。為了農村患者的需求,戰勝軍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在了學習上。幾年時間,他刻苦鑽研業務,終於自學精通了外科、內科、骨科、產科等多病種醫療技術,甚至輔助科室的技術戰勝軍都做到了如指掌,成了遠近聞名的名副其實的『全科醫生』。

  婦產科護士張秀清說,自1985年成功地進行了第一例胃穿孔修補術,到2004年甲狀腺全切除術,戰院長創造了15個成功的『第一例』。

  戰勝軍深知醫院的發展離不開人纔,因此他格外重視人纔的培養,每年都送2至3名技術骨乾出去進修,上萬元的學費從不吝惜。這些年,新發醫院先後選送19名醫護人員出去深造,先後吸收了哈醫大等院校的10多名畢業生。

  當院長18年,戰勝軍最大的目標就是建成一所一流的『農民醫院』,為此,他在身患疾病的情況下,帶領全院醫護人員艱苦奮斗,建設成目前擁有9個科室、60張床位、可做婦科、普外等30多種手術、擁有固定資產192萬元的一級甲等醫院。

  最後的日子———依舊留給農民

  面對病魔和羸弱的身體,被判定為頂多還有5年時間的戰勝軍,心裡想的依舊只有農民,在他的心底,有著一個宏大的願望:一定要攢錢建一座現代化的農民醫院,讓貧苦的農村患者也享受城裡人的醫療待遇。

  『我對生死看得很淡了,10年前患心梗後,我就當自己是活一天賺一天了。只是我走了,一定要給農民留下一所像樣的醫院。』這是戰勝軍這個有著31年黨齡的老黨員的最大願望。

  7月1日,當黑龍江省委常委、哈爾濱市委書記杜宇新來探望他時,戰勝軍流著眼淚,用顫抖的雙手,打開了一幅設計已久的醫院規劃圖———那是他窮數十年心血,為農民兄弟勾勒的一幅美好的醫療願景。

  望著他那憔悴的面容,感動於他對黨的事業的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赤子般的真情,市委書記不禁潸然淚下。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