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危牆下的『花朵』 哈爾濱農民工子女幼兒園現狀調查
2005-09-14 10:56:58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9月14日電 題:危牆下的『花朵』 農民工子女幼兒園現狀調查

  9日,在哈爾濱市南崗區白家堡西小四胡同內,一處隨時有倒塌危險的房子被哈市房產住宅局房屋安全管理部門鑒定為危房,開在危房中專門接收農民工子女的幼兒園被責令停業。正當我們為這些孩子從此可以遠離危險而感到欣慰時,孩子的父母卻露出了愁容:『這裡關了,孩子又沒有地方送了,只能再跟著我們「四處流浪」。』

  家長的話令我們感到詫異,這樣的幼兒園他們竟然滿意?農民工子女究竟生活在什麼樣的環境中呢?帶著疑問,我們對這個相對陌生的群體———農民工學齡前子女的狀況進行了調查。

  據有關調查顯示,目前,哈爾濱市有近10萬農民工學齡前兒童,有75%的學齡前兒童沒有幼兒園可上。

  現狀孩子有人看就滿足了

  被責令停業的『康樂雙語學前班』位於哈市南崗區白家堡西小四胡同內,胡同地面污水橫流,氣味難聞。幼兒園的房子有3面外牆從房頂處向下出現兩厘米寬、一米多長的裂縫。房子與地面接觸部分有明顯下沈痕跡,可以清楚地看到房屋向一側傾斜。在該處,我們遇見了從安徽省來哈市的一位姓張的婦女。她看著這處房子自言自語道:『完了,這回孩子又得跟著我的彈棉花車到處走了。』據這位婦女講,她兩年前來到哈市彈棉花,那時孩子只有三歲,由於沒有人看,每天只能坐在彈棉花車裡,跟著自己走街串巷。天氣好的時候還行,一遇到刮風下雨,看著孩子可憐巴巴地蜷縮在車裡,自己那個心疼勁兒就甭提了。去年聽老鄉介紹有這麼個地方可以看孩子,她不指望孩子在這裡學什麼,只希望孩子在這裡有吃有喝別凍著餓著就行了。可是這裡卻被關門了,孩子又沒有地方送了,只能再次跟著自己彈棉花了。

  據白家堡附近的居民講,這裡外來打工的人多,因此一些人開辦了專收農民工子女的幼兒園,其實也就是托兒所,總共有10多家。由於收費低,幼兒園每人每月100元,看護班接送每人每月120元,因此每家都挺紅火。就這樣,還有許多農民工的子女沒地方送呢!

  環境髒點亂點沒事

  在哈市白家堡、巴安裡街區、躍進街等棚戶區裡,居住著來自全國各地的農民工。這裡的幼兒園幾乎都開在一些破舊不堪的小平房內。

  在道裡區躍進七道街,記者走進了一家幼兒園。與外面明媚的陽光相比,這裡儼然成了另外一個世界。由於窗戶的采光基本上被擋住,屋內幾乎沒有光線。屋內有五六個孩子,離門稍遠處的孩子的面部表情難以看清。在所謂的廚房裡,依然沒有光線,地上凌亂地堆放著用於燒火的柴草,牆壁已經被煙熏成了黑色,顯然已經很久沒有粉刷過了。在牆角處,一張發黑的蓋簾上面擺放著還沒有上鍋蒸的包子,這些包子就是給孩子們准備的午飯。記者與一孩子的父親聊天時,孩子的父親認為,孩子在這裡已經挺好了,有人管吃管喝,關鍵是有人看著,不會出現什麼問題,髒點亂點沒事,況且這裡也不比自己住的地方差。

  農民工子女幼兒園除一兩家幼兒園辦學比較正規,按照學生的年齡分成大班和小班以外,其餘的均沒有正規的師資力量,存在辦學設施簡陋和教學簡單的問題,還有的幼兒園甚至連教室都是露天的。在哈市道裡區躍進頭道街內的一家幼兒園,記者看到,幼兒園實際上就是一所民宅,只是簡單地用木板圍了起來,缺少必要的安全設施和教學設備,大約有20多名孩子在院裡活動。

  在走訪中記者注意到,在幼兒園任教的老師大多都是閑散在家的老年人,而且這些人往往都是一邊為孩子做飯,一邊照顧孩子,正規的幼兒教師很少見到。據了解,農民工子女幼兒園裡所謂的老師都沒有受過正規幼兒師范教育。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於經濟收入有限,農民工子女多半只能被送到這些房屋簡陋,環境惡劣,幾乎沒有什麼教學設備設施,甚至連簡單的小孩玩具都沒有的地方,孩子的學前教育可以說連想都不敢想。因此,這些地方准確地說只能叫托兒所。

  收費100多元也挺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還有相當多的農民工連每月100多元的托兒費也負擔不起,只能讓孩子跟著自己風裡來雨裡去,而他們對此也是非常無奈。

  在香坊區公濱路與木材街的交口處,一對30歲上下、帶著一個小男孩的夫婦和記者聊了起來。男的告訴記者,他來哈市已經3年多了,以收廢品為生。一年前他的妻子也從安徽省老家帶著兩個孩子來到這。大的六歲,現在在建城幼兒園;小的三歲,每天由他的妻子抱著,跟著他走街串巷。說到孩子的教育問題,夫妻倆面露難色地說,現在一個孩子上幼兒園每個月的費用就是130多元錢,要是小的孩子也上,家裡的日子就太緊張了,無奈夫妻倆只能每天帶著孩子滿街走。

  在道裡區顧鄉大街附近一條十分髒亂的街道裡,記者采訪了幾位隨丈夫一同來哈市打工的婦女,她們都來自湖北省。一位摟著孩子的家長告訴記者,現在孩子已經四歲了?熏她也想送孩子到幼兒園,但是現在的收入不允許。家裡只有她丈夫一個人在外面打工,而家裡每個月除去房租、水電費和生活費就不剩什麼了,去幼兒園的事現在都不敢想了。

  在香坊區南果園街的一個建築工地的工棚裡,來自內蒙古的24歲年輕媽媽張明告訴記者,本想讓孩子在老家讓婆婆看著,可是自己還想孩子,無奈只能把孩子帶在身邊。現在孩子到了上幼兒園的歲數,可是如果在哈市上幼兒園,每個月光是托兒費就得120元左右,對他們來說,負擔實在不輕。

  在道外區的一個建築工地上,一位來自大慶市肇州縣的建築工人告訴記者:『這裡的幼兒園收費太貴了,我們那的幼兒園每天1.5元,一個月下來只要45元錢,而這裡少說也要100多元,我們可負擔不起。真希望有關部門也能替我們想想,辦些福利性的幼兒園,讓我們的孩子也能在哈市接受教育』

  在采訪中很多農民工都表示,現在基本上都是夫妻兩個人出來打工,帶孩子出來,一方面是孩子長時間不在身邊非常想念,另一方面是想讓孩子在大城市中見見世面,可沒成想在城裡連找個看孩子的地方都這麼難。

  呼吁給農民工子女一片藍天

  對此,省教育學院副教授劉淑清認為,農民工子女幼兒園多為個體開辦,條件差、師資弱、流動性大。農民工收入較低,大部分還生活在城市貧困線以下,面對城市幼兒園尤其是公辦幼兒園昂貴的入園費用,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只能把『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無奈地藏於心間。方方面面的因素導致農民工的孩子從出生到學齡前的全部生活,就是跟隨父母長期生活在骯髒的廢物、舊物中,不僅健康直接受到惡劣環境的侵害,孩子的教育更是無從談起。而對違規設立危害幼兒健康和危及幼兒生命安全的非法農民工子女幼兒園,按規定,教育行政部門要堅決予以關閉或取締,但也應考慮到怎樣讓這些孩子繼續接受學前教育的問題。

  有關教育專家認為,雖然學前教育不是義務教育,但對義務教育有著很大影響,是義務教育的基礎。近年來,從中央到地方,都以不同的方式,關心幫助農民工這個特殊群體,從清欠農民工工資、取消農民工子女入學借讀費,到興建農民工公寓、清理和取消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歧視性規定……這些都表明,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城市正敞開胸懷,給進城農民工以『市民待遇』,而農民工子女學前教育不應成為被遺忘的角落。政府應從教育資金中擠出錢來用於農民工幼童教育,將這筆錢撥給低費接納農民工幼童的幼兒園或社會組織,由婦聯組織和教育行政部門監管。農民工居住集中的社區應開辦適合農民工條件的幼兒園或學前班,低標准收費。號召有愛心的青年人擔當農民工子女教育的志願者,定期為他們提供服務。只要政府重視,全社會伸出關愛之手,就會給農民工幼童一片成長的藍天。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