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9月14日電 提起哈爾濱市的『拉鎖馬路』,市民們十分感慨:『道路開膛破腹就難「愈合」,「愈合」後的路不是塌陷、鼓包,就是遍地爛泥,出行十分不便。』
近兩年來,哈爾濱拉鎖路現象日趨嚴重。據了解,去年哈市挖掘道路114條,鋪設了119公裡的地下管網,今年又將完成229公裡的地下管網建設。其中,供水34公裡,供熱27公裡,燃氣19公裡,電纜8公裡,移動、聯通、鐵通通訊和有線電視網絡141公裡。地下管網建設工程將遍及城市7個區,挖掘道路214條。
不再有拉鎖路的口號,對於哈爾濱市民來說,早就像聽狼來了的故事一樣,不會再相信了。
修復為啥不能及時?
哈市城市規劃局基礎設施處叢處長認為,拉鎖路的出現,既有客觀原因,也有城市管理方面的主觀原因。但主要是受城市經濟實力和管理體制因素的影響。
據他介紹,一方面,隨著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各種管線設施的容量負荷需求不斷增加,需新建增容各種管線。哈市城市歷史較短,城市基礎設施體系建設時間不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慢、欠賬多,到目前為止,城市供水普及率仍未達到100%,夜來水現象還存在,城區還大量存在無排水地區;燃氣、通信、有線電視的普及率僅處於國內中游水平;城市的電網、電纜化工程、居民的集中供熱工程都剛剛起步;哈市各種管線設施建設時間不一,市區至今還存在沙俄和日偽時期建設的管線,需改造、更新和擴容;寬帶、有線電視等新項目都需在全市范圍內新建管線。
而與此同時,各種專業管線管理部門體制不一,如電力和通信是中直企業,其投資計劃、時間、資金來源同地方政府不一致,很難做到統一;各管線專業部門盲目建設情況嚴重,普遍缺少統一性、計劃性,於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道路維修部門修復工作滯後,使拉鎖馬路問題矛盾突出,所以道路修復不及時則是造成拉鎖馬路的主要原因。』他說,有很多的市政工程管線,完全可以做到當天挖完、建完、恢復完,然而,路面恢復往往滯後幾天至半年,有的甚至多年不修路面,當夜可以完成的工程,推至幾天不完成,自然會影響市民的出行。
地下管廊為啥建不起來?
眾所周知,建設城市地下管廊是解決拉鎖路產生的根本途徑,在哈爾濱市區重新規劃建設地下管廊是否可行呢?
叢處長認為,城市建設應該與城市經濟發展相匹配,城市建設過於超前,是資金和資產的浪費,也給城市發展帶來很大的負擔。地下管廊的建設,是一個很大的工程,國外也很少有城市能源通訊等全部經由管廊供給運行,而目前我們城市有很多在建的大工程,以我們城市的經濟實力再建設管廊,將要面對很大困難。
此外,目前建設地下管廊還缺乏足夠的科技支橕,比如煤氣管道要與供電線路、排水等。隔開,需要對很多管線分層隔離。如果技術上出現問題,一旦一個系統出現問題,可能造成整個城市癱瘓。
此外,各部門協調也是一個大問題,電力、某些通訊公司等不是市屬單位,而這些單位未必都願意進入地下管廊,因為這些部門和企業會認為進入地下廊道比原來的費用要高。
業內專家認為,應該在新城區優先發展地下管廊基礎設施,因為新區的建設成本要相對較低,也可以給老城區作為一個參考。而新城區是否真的容易實施地下管廊呢?
據了解,哈爾濱市曾構想在松北區這一新城區建設城市地下管廊,並設計了2公裡的工程起步區作為試點,隨之而來的資金問題以及各部門難以協調,使計劃被迫擱淺。如果不列入城市發展規劃或沒有專門的協調機構和合理的融資渠道,即使在新區,建設地下管廊也是困境重重。
協調辦公室好協調嗎?
拉鎖路不可避免,地下管廊遙遙無期,那麼如何對拉鎖路施工加強管理,縮短工期,減少對市民正常生活的影響?
哈市建委副主任傅庭起說,目前,他們已經意識到了拉鎖路現象已經到了非治理不可的時候了,因此,從去年開始已經采取了避免拉鎖路的措施:對於路橋工程、城市新建小區工程、舊區改造工程等城市建設工程都由規劃部門統一編制管網綜合規劃;本著『先地下後地上』的原則,如對從2003年以來進行大、中修的115條道路,都組織了各個需鋪設管線的專業部門先行建設、充分預留,並要求在5年之內不再開挖。
為了擔起地下管網工程建設的管理、協調、質量、工期監督等工作,今年4月中旬,哈市新組建了管網建設管理協調辦公室,據該辦綜合指揮部劉佰雲介紹,該辦人員是從城市綜合整治辦、規劃、城市管理、城管執法、交通、交警等部門抽調人員組成的。主要負責供水、供熱和排污三大管網工程及500延長米以上、一條路同時開兩個管線的工程。由於今年將實施並完成229公裡的地下管網建設,其工程將遍及城市7個區,挖掘道路214條,這在哈市的歷史上是建設規模最大的一年。為了避免去年管網施工工期拖延等問題,他們出臺了多個加強管理的意見和實施方案,如對施工工期滯後一天,給予處罰一萬元的措施,並加強了監督檢查。到目前為止,已對出現工期滯後等施工質量各類問題處理了121件,對30餘家建設、施工單位進行了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