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9日電 一年一度的中秋節來臨了。中秋節,是我國延續了上千年的傳統節日,流傳至今,已有數千年的文化歷史了。中國人歷來有『花好月圓人團圓』之說。和往年的中秋相比,今年的中秋格外引人矚目,因為不久前,文化部表示將『中秋』正式啟動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程序,目前,網上簽名贊成『中秋申遺』的網民人數已經超過100萬人。日前,記者通過調查了解到,中秋的文化內涵越來越少,商業氣息越來越重。我省的部分民俗學家、社會學家在擔心中秋我們拿什麼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同時,也感嘆別把中秋節過得就只剩塊月餅。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等詩句折射出中國人追求家人團圓和朋友團聚的美好感情,但如今的中秋很少能聽到家人好友相聚、談心賞月的事了。在哈市街頭,說起國家文化部將『中秋』申報世界遺產時,市民多數人都認為這是弘揚我國傳統民俗及文化的一個好舉措,但興奮之餘,很多市民又不禁感嘆,現在的中秋除了手中的月餅,還有什麼?
在機關工作的趙先生認為,如果再不重視傳統節日,我們的傳統文化就會成為別人的啦。現在的中秋節越過越沒什麼意思,希望這次『中秋申遺』能夠重新發揚我們的傳統文化。
對於『中秋申遺』,已經退休的王先生對記者說,小時候過中秋節,特別期盼,家人團聚一起,晚上賞月,講一些有關月亮傳說和過節的故事。現在過中秋節好像就剩下吃月餅一項內容了。
每到中秋佳節,關於『月餅』的報道就多了起來。中秋節似乎成了各色月餅的展銷節。近日,一塊直徑1.2米、高0.3米的大型月餅亮相哈市商場,吸引了很多市民。月餅越做越大,表面上看似乎中秋節深入人心,但透過月餅的『繁榮』折射出的卻是傳統節日的失落和文化的凋零。
正在哈市上大學的劉軍一臉茫然地告訴記者,在他的眼裡,中秋節已沒有什麼涵義,只不過商店裡賣月餅的多了,大家都吃月餅而已。過這個節還不如過『情人節』有意思。
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省民族文學研究室主任黃任遠認為,中秋是一個家庭、夫妻、好友團聚的節日。為了使這些不可能再生的遺產得到有效地保護,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於1972年11月制訂了一項國際公約,即《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今年,我國『中秋申遺』,是為了保存傳統文化精神。
黃任遠表示民俗反映了一個國家、一個城市的文化內涵,這是一種文化財富。作為我省民俗專家,黃任遠很痛心地告訴記者,傳統的節日內涵已蕩然無存並逐漸被淡化。而與此同時,外來的『情人節』、『聖誕節』卻大受城市人群特別是青年人的追捧。長此以往,我們就會漸漸丟失自己源遠流長的文化。
他建議應倡導社會把民族文化撿起來,在中秋,多宣傳『中秋』的來歷、典故等文化財富,多搞一些中秋賞月的文化活動,讓世人去發掘中秋的豐富文化內涵,而不僅僅是以月餅的大小來論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