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國華紀念中學先進的教學方式 |
東北網9月19日電 近日,來自黑龍江省20個市、縣(市)和農墾總局的30名學習優秀的貧困學生,踏上南下廣州的列車,開始了他們在廣東省國華紀念中學的全免費高中學習生活。據悉,截至今年,黑龍江省共有76名學習優秀、家庭貧困的學生被選送到該校讀書,佔該校在校學生總數的18%,位居全國之首。如果他們考上大學,該學校將每年為學生提供6000至15000元的無償資助。如能考上碩士、博士,學校還將一直資助。
據了解,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國華紀念中學是由民營企業家捐資興辦的一所全免費、純慈善性質的民辦學校,面向全國專門招收家境貧困、素質超群、成績優異、年齡在16周歲以下的初中畢業生,在校期間免費提供學生的食宿費用、學習費用、零花錢、醫療費用和回鄉探親的車費等。對個別家庭特別困難的學生,經過學生申請,學校管理委員會批准,還可以為其家庭每年提供一定數額的經濟資助。該校是全國第一所純慈善性質的民辦學校,成立已有四年時間,共招收來自了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直轄市,17個民族近400名學生。目前,學校每年維持運轉的日常費用在1200萬元左右,2008年後每年的日常開支將超過3000萬元。
據了解,該學校的創辦者出身貧困,小學畢業後曾因貧困而失學,靠社會資助纔勉強讀完高中。是知識和智慧讓他最終戰勝了貧困。他希望每一個走出國華紀念中學的學生們,銘記本校『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價值觀,既受助於社會,當以奉獻社會為終生追求。
為了在全國范圍內選拔優秀的貧困學子,國華紀念中學在全國發出了招生信函,黑龍江省扶貧賑災基金會和市扶貧辦公室十分重視,根據學生個人意願、學習成績、家庭經濟狀況等條件嚴格把關篩選,今年黑龍江省共推薦了300餘名在各地區成績位居榜首的貧困學生參加了國華紀念中學的初試(文化課筆試),有46名學生進入了綜合復試。在為期7天的廣東夏令營復試中,黑龍江省學生表現出的堅韌不拔、吃苦耐勞、樂於助人和樂觀向上精神,受到了國華老師們的贊賞,有30名學生從眾多參加復試的考生中脫穎而出被該校錄取,這批學生中有8名來自哈爾濱市區和農村。
辛勤的耕壇結碩果,今年7月國華紀念中學首屆畢業生昇大學本科率達到了100%。為了確保國華學子們日後的穩定學習和生活,創辦者已向佛山市扶貧賑災基金會捐資2.6億元用於國華辦學專項基金,今後每年還將不斷地注入資金,使『百年國華』一直服務於貧困學子們。
龍江學子在『國華園』的故事
在國華紀念中學76名黑龍江籍學生中有20多名來自哈爾濱,他們在遠離家鄉的學校裡形成了一個緊密團結的小集體,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共同努力,為龍江學子們增光添彩。
最驕傲的事———『另類』考試全過關
今年國華紀念中學錄取人數最多的城市是哈爾濱,在復試夏令營中,有兩道『考題』讓這些學生們倍感驕傲和自豪。據巴彥縣的考生馬宏濤講,夏令營最後一天,老師給所有考生每人發了一張考試結果通知單,許多學生的通知單上都寫著總分不及格的字樣,有的學生看後大哭起來,或躲在角落裡,或離開了考場。唯獨哈市的考生們個個鎮定自若,大家互相打氣,鼓勵今後要倍加努力,不要因一次失敗而消沈。從考場走出來後,老師告訴大家,這是一次抗挫折反應訓練,測試結果哈市的學生們心裡素質最好。晚上,校方為每名學生發了500元錢的返程路費,並在信封上明確寫明金額,阿城考生李寧和松北區考生孟祥龍首先發現信封裡都多了100元錢,馬上找老師核實,並退還了多餘的錢。事後,考生們纔知道,這是一道考驗學生道德品質的試題,信封裡多出的100元錢是老師們特意放進去的。哈市所有考生都順利地過了這一關,品質最佳。有一名地考生,盡管文化課成績考了全國第兩名,卻因為這道考題而落榜了。
最著急的事———成績落後不甘心
來自延壽縣的學生鍾鑫在去年是以全國第二名的好成績考到國華紀念中學的,可是讓他著急的是,入學後的第一次綜合會考,他卻考了第57名。那天起,他纔明白自己是到了一個尖子生紮堆的學校,要想在這些人當中名列前茅,必須要有獨特、科學、先進的學習方法,否則只會越落越遠。和他有著同樣經歷的學生們很多,女生朱光玉入校成績在10名左右,可會試時卻落到了近100名,她曾為了這事傷心地哭過一個整晚。後來,她纔發現,新學校編排的上課時間,每天只有四節正課,其餘時間都是自習,全靠自己自覺學習,如果不預習或復習,根本跟不上老師的講課進度。發現了問題,學生們迅速高速學習方法,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哈市學生們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勁頭,學習成績很快又追了上來。
最感動的事———老鄉幫老鄉,兩眼淚汪汪
方正縣新生李法斌和同學王鴻來到這個陌生學校的第一天,由於氣候和飲食上的不習慣,兩人當天晚上就病倒了。這時,高二學姐呂麗麗和朱光玉的到來,讓她們感到了家的溫暖。那天晚上8時許,李法斌中暑嘔吐不止,正趕上學姐呂麗麗來看望他,得知自己的哈市老鄉有病了,呂麗麗二話未說,一路小跑到食堂打了一碗綠豆湯端到了他床前,李法斌一邊喝著綠豆湯,一邊聽著學姐一口純正的東北口音,李法斌感動地流下了眼淚,他連聲說:『還是家鄉人好。』王鴻從小胃腸就不好,吃不慣新學校的米飯,晚上在宿捨裡直喊胃痛,學姐朱光玉得知情況後,用自己平時省下來的零花錢,買了面包和小菜送到了王鴻的宿捨,還找來校醫為她開了胃藥,告訴她以後吃米飯時要細嚼慢咽。那一刻王鴻仿佛又回到了家人身邊。
最有意義的事———組建『愛心接力協會』
佳木斯市學生張世忠在高二時,看到一則新聞報道:一位抗非典的醫生犧牲了,由這名醫生資助的兩個貧困孩子的生活因此沒了著落。張世忠向學校提出建議,希望能夠成立一個由全體國華學子參與的獻愛心組織———國華愛心接力協會,來資助這些貧困孩子。經過一年的籌劃,現在,國華愛心接力協會已經成立,當東南亞發生海嘯和美國發生颶風災難時,愛心協會應全體同學的要求,組織了向災區的募捐活動,同學們紛紛拿出自己節省下的零花錢,把愛心傳遞到印度洋和大西洋彼岸……如今,愛心接力協會的會員已經遍及全國各地,許多校外的學生都熱情地參加進來,為回報社會獻愛心。
最特殊的學生———第77名黑龍江籍學生
2002年,蘭西縣學生李單單是以全國前5名的成績考入國華的。據她的班主任老師陳振全講,李單單來到國華後,學習成績一直是班裡的第一名。可半年後,她的幾次突然昏倒讓老師們心裡很不安,每次昏倒後,學校都要把她送到當地各大醫院診治,經過多家醫院會診,她患上了間歇性缺鉀癥,為了給李單單治病,學校花了上萬元的醫療費,纔穩定了她的病情。次年,李單單思鄉心切,被學校老師親自護送回家鄉。為保證李單單這樣優秀的學生不失學,學校每年拿出6000元學費資助她繼續在當地學校讀書。今年9月,國華校長親自到蘭西縣看望了李單單,在得知李單單的成績依舊名列前茅時,他承諾,如果李單單考上大學,學校還將按在校生的標准繼續資助她。
走進特殊的『教育園』
所有走進『國華園』的人,都不禁要發出這樣一句感慨:整個學校就像是一個大花園。在這所『教育園』內,學生當家做主人,接受著一種非同尋常的綜合素質人纔教育模式。
貧困學子進了教育的聖殿
學生剛來校的時候,很多人連電腦都沒有見過。當他們走進嶄新的教室時,看到雙層滑動的白色寫字板、29英寸大彩電、電腦多媒體屏幕投影儀、立式空調、新穎的課桌椅……無不新奇又興奮。
按照教師指點,學生翻開桌面前端一塊小木板,輕輕一提,一個薄薄的液晶顯示屏昇了上來。一拉抽屜就可以在鍵盤上操作,每臺電腦都與國際互聯網連接;學校圖書館藏書兩萬餘冊,每年還陸續地補充新書;學校建有11個功能室,各學科實驗室,美術室、音樂室、形體訓練室,設施都是國內最先進的;在網絡中心,學校實行學生上網訂餐,學校的營養師一天配5餐,保證學生吃得有營養、有滋味;學生宿捨6人一室,每人都有自己的學習區,配備臺燈和電腦網絡插口,室內衛生間內可以隨時衝涼。
為了吸引傑出教師來校,學校面向全國以稅後10萬元年薪誠聘教育人纔,保證一流的強大的師資力量。這一切都使入校的學生們有種進了『教育聖殿』的感覺。
『天堂』裡也過節儉日子
備嘗求學奮斗艱辛的學校創辦者對這些來自貧困家庭的學生們有種『愛不釋手』的感覺。學校成立初期,有的學生是坐著飛機來這裡報到的,學生到校後,宿捨、班級的衛生都有專職清潔人員負責,寢室內的空調讓他們感受不到外面的酷熱天氣,每個月學生們都可以打電話回老家,放假時學校不僅負責買票,還要給他們帶上途中吃的、用的,同時還要帶回一個大禮包送給家人。生活環境的巨大變化,讓一些學生們有些迷惘了,有的學生回到家鄉都不能適應家裡的環境了。
時間久了,創辦者的思想有了新的轉變。他不能讓這樣安逸的生活毀了這些純朴孩子們的心靈。漸漸地,校方向學生們提出了節約的號召,在食堂就餐時,不允許有剩飯現象;宿捨、班級、食堂的清潔工作都由學生負責,學生們所有的課餘活動都是自發組織,自制管理;為了節省師資力量,每名行政乾部都要兼職教課,學生的生活管理都是自管;學校每月由分發生活用品,變成發放一定金額的零花錢,讓學生們有理財意識,同時學會節儉,有的學生將一學期攢下的零花錢帶回家貼補家用;學校發的演算紙,學生們都主動地雙面用,衣服和鞋子申報更新數量明顯減少;寢室裡空調換成了電風扇。
勤奮刻苦是學生的共同特點
據黑龍江籍教師鄭利介紹,由於生源水平比較接近,所以國華學生們的學習成績差距不大,加上家庭都很貧困,家長們都寄予他們很大的期望,所以很多學生都有較大的壓力,他們學習十分刻苦努力,學習上的勁頭是在任何學校都看不到的。在這裡擔任班主任老師,根本不用督促學生學習,相反還要勸學生們注意勞逸結合,多休息。這一點,來自黑龍江的學子們最為突出,每天到食堂就餐時,就會發現很多龍江學生來去匆匆,有的學生為了節省時間,甚至等到其他學生吃完飯纔肯到食堂就餐。
為了保證學生們的身體和思想不出現問題,班主任老師每天都要和學生們談心,做細致的思想工作。對待一些精神緊張、壓力過大、不適應環境、想家的學生們進行開導、勸解,發現學生身體不適,馬上送醫院診治。
9月13日晚上8時,當記者乘車剛剛駛入國華紀念中學時,迎面碰上了該校學生處主任李遠的轎車,他打開車窗,匆匆地對記者講,有個黑龍江籍的女生江平平,在自習時突然出現抽搐現象,他必須馬上送江平平到附近的醫院。
在國華紀念中學兩天來的采訪中,記者發現400名學生中每天都會有個別學生發生這樣或那樣的事情。校務處主任楊罡告訴記者,由於學校招收的都是貧困生,許多學生因長年營養不良,體質極差,昇國旗或課間跑時經常會有學生昏倒。有的學生在家吃不飽,到這裡後一學期增長了24公斤體重。『國華園』既是他們求學的殿堂也是他們的家,老師既是師長又是家長,學生在學校期間絕對不能有任何閃失。為了讓學生們安心在這裡學習,老師們都住在校園區,時時刻刻地充當著他們的『保護神』。
不死讀書走出校園看世界
深入了解社會,是適應社會、貢獻社會的基礎,每一個暑假都是國華學子們走進城市鄉村,了解社會的最佳時期。他們的足跡踏遍了田園農戶、政府機關、工礦企業、學校商店,他們也把思維的觸角伸向了社會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哈爾濱市延壽縣的呂麗麗等學生走進安徽大別山區,面對昔日革命根據地依然貧窮的現狀,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肩上沈甸甸的責任和使命,堅定了他們努力學習的信念和報效祖國、改造社會的雄心壯志。
除此之外,每兩個星期一次的社會實踐活動,也不斷拓寬著學生們的視野。學生們還參觀了順德地區知名大企業、孫中山故居、珠海高科技園區。走進社會,走進生活,國華學子們讓自己所學的知識活起來,決不死讀書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