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19日電 自2003年下半年以來,『電荒』席卷了我國20多個省市,拉閘限電之聲此起彼伏,電力緊缺正日益成為制約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瓶頸』,同時也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諸多不便。相對而言,雙鴨山市電力儲備比較充足,在市民的意識裡,『電荒』還很遙遠,『節電』二字急需超前提醒。
居民節電知識尚待提高
該市中植小區的王先生說:『平時,看完電視我就隨手用遙控器關閉電源,以為這樣就不會耗電。有一天,我關掉了所有的電器、電燈,可是電表卻還在走字,這是怎麼回事呀?』
市電業局的有關人士解釋說,只要插頭沒有拔掉,大多數家電產品即使是在待機狀態下,也在消耗電能,電表照樣走字,術語稱『待機能耗』,也就是居民常說的『偷電老鼠』。
商家電成促銷資源
位於該市步行街的某家電商場,盡管光顧的顧客不是很多,但是40多臺不同品牌的彩電仍在不停地播放著各種畫面。在一家燈具商場,數十盞不同樣式的燈具同時點亮,相映生輝。銷售人員說,這是為了促銷,每個家電商場都這樣做,他們也不例外。
記者還注意到,多數商場的電梯自開門納客之時起便處於運轉狀態,存在著嚴重的空轉現象。只有少數的商場采用的是人體感應電梯,有人便載,無人停運。
一些商場的射燈、樓體裝飾燈常常是徹夜不眠。
節電從身邊小事做起
科學用電、節約用電應當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據測算,每節約一度電,意味著相應節約了0.4千克標准煤,4昇淨水;生產1千瓦的電,需要投入7000元,而節約1千瓦的電,則只需投入2000元改造費。這就是說,節電本身就是創造,而且節電的成本遠遠低於生產的成本。因此,節約更重要。
節約用電,是一個全社會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市民、企業的共同參與。一方面要大力開展節能節電宣傳,相關部門、各媒體及小區聯合互動,采用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向人們傳授節電小知識,鼓勵人們養成科學文明的用電習慣。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推廣應用各種節電新技術。節電,是建設節約型社會的需要,應超前提倡並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