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1日電 『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不見」牛羊』。自老祖宗起,就認准『牲畜吃「走草」』的杜爾伯特自治縣農牧民,如今把牲畜全部收進了圈。數年前,460多萬畝草原,『片片鹼巴拉,風吹起黃沙』;今天:滿眼綠色,草多過膝。這是杜爾伯特五年『休禁牧』的結果,看得見。
在杜爾伯特,還有一種喜人變化,非親身體驗,看不見,但卻如細雨潤物,正悄然發生……『原來可以這麼過』
煙筒屯鎮南陽村,村邊有個奶牛小區。了解農村情況的每個人來到這裡都會深感詫異:這是農民的生活?每戶:清一色一百五十平方米的紅磚大瓦房,200平方米的寬敞院落。更令人驚訝的是———這30戶奶農,偌大的院落,幾乎家家乾淨得連根『草刺』都沒有,十幾、二十多頭奶牛的畜捨清潔衛生而遠離住房,家家門前的花池,鮮花怒放。
走進有五口人、養了十四頭奶牛的貴祥富家,但見:白色地磚照人如鏡,來人不論主客,均得脫鞋而入。穿著整潔的主人說起今天的生活,喜不自禁:『大房子寬敞明亮,沼氣兒乾淨起火,還是這樣好啊,過得舒心!兩年前住在不到六十米的破草房裡,牛多,糞草囤門;錢兒有,但埋汰,整天煙熏火燎,不滋潤。』
村黨支部書記徐國昌頗多感慨,『有些事挺奇妙。前年,村裡辦這個小區,統一規劃30戶,免費提供宅基地,可就三戶報名,最後入區六戶。現在不同了,去年全滿,今年還有十幾戶找村裡要進。小區太陽能已有四戶,全村這兩年上了14戶。很多人開始活出個樣來,事兒也乾大了。全村現有奶牛3120頭,是三年前的1.5倍。』『再也不能那樣活』
富裕的,有了新追求;貧困的,也開始『講究』起來。
胡吉吐莫鎮塞罕他拉村,是典型的蒙古族貧困村,但這裡已經開始的變化,讓人耳目一新———
懶散埋汰戶成了衛生保潔員。高青山年輕體壯,好喝懶做,每天太陽沒有竿子高不出門,家裡不僅窮,而且髒得無處下腳,多年來靠一輛小毛驢車『拉腳』過活。如今,他成了村裡的衛生保潔員,村裡每個月給他50元『工資』;他每天早起,從村東到村西,讓驢車物盡其用,清理一遍衛生,然後直接出門拉腳。
雨後進村,道雖偶有坑窪、汪有積水,但不泥濘,兩年前,村裡主要道路就已紅磚鋪地。在有兩間土房的王坤家院裡,數人正在卸地磚,女主人說『花200多元買的,寧可少吃點好的,也要乾淨些。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窩窩囊囊」地活。』
村看村,戶看戶。只有兩間小草房的貧困戶劉金德,茅草屋前的院子坑窪泥濘,但大門口卻已堆放著足夠鋪院的紅磚,門口的柱子也拴上了一頭奶牛。村乾部介紹『今年借錢買的。像劉金德一樣,這兩年村裡不少貧困戶雖沒大改變,但有精神了。』一縷清風吹醒萬家
這兩個村富戶、窮戶的變化絕非偶然。
杜爾伯特,國家級貧困縣。『窮,原因諸多,但富的,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窮的,心安理得,把貧窮作為理所當然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很「要命」』。近幾年,杜爾伯特縣委縣政府總結經驗,深刻反思認定:『建多高的大樓,終有倒的時候,只有把人塑造好了,纔能使一切永遠不倒。一部分人冥思苦想地讓一幫人致富,不如調動起這幫人主動奔富。』
自2000年末開始,杜爾伯特在全縣開展起一場『改環境、塑形象、樹新風』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宗旨:『讓人精神起來。』
這次活動,內容別出心裁:『工作重點在戶。從抓文明的生活方式入手,從改變房前屋後、灶前灶後環境入手,從掃院子開始。不搞形象工程,不念政績經。』
這次活動,方式別開生面:從娃娃抓起,『一生(學生)帶一戶,小手拉大手』,配以團委、婦聯組織的『超星級文明戶』和『美在農家』活動。
推動措施:引導而不強制。縣裡用縣報,各鄉用廣播和電視差轉臺等宣傳陣地,倡導新風,鼓勵先進,鞭策後進;『人要臉,樹要皮。』對衛生環境陰暗面有舉必曝,不少髒、亂、差屯、戶被點名……
抓精神文明建設,從最該解決、最容易解決的問題入手,從點滴抓起,這招數,如一縷清風吹進萬家,也吹醒了萬家。
今年年初,杜爾伯特專門召開了一個『改環境、塑形象、樹新風』大會,會上一批先進個人受表彰,有農民、有個體戶、有學生,但沒有乾部,其中100個『超星級』文明戶的『金匾』被百戶農民興高采烈地捧回家裡。
細雨潤物,四年之功,老樹新芽,抽絲吐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