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拉著專家手豐產跟著走 黑龍江農民喜嘗農業科技合作共建碩果
2005-09-23 13:21:4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桂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3日電 9月的龍江大地,處處一派豐收景象,田野裡焦黃的稻穗、豆稈上密密的豆莢,映襯著農民的笑臉格外燦爛。在他們心中,有一種更深沈的喜悅在湧動。那就是省裡下派農業專家對他們增產增收的守護與貢獻。

  『搬到田間地頭的專家大院,就是咱農民豐產增收的守護神!』延壽縣安山鄉光明村農民遲寶貴說出了鄉親們的心聲。望著地裡一畦畦沈甸甸的稻穗,剛剛和專家一同測完產量的遲寶貴打心眼裡感激手把手教他新技術的農業專家。

  原來,家有18畝稻田的遲寶貴,今春在縣農業技術專家大院『坐堂』專家的鼓勵與幫助下,第一次采用水稻新基質育苗技術———粉碎的稻殼取代了傳統的育苗土,輕便好管理,配好的營養液解決了從前苗床病蟲害、藥害嚴重的問題;苗期過後往地裡一移栽,差距一目了然:新基質育出的稻苗根長根壯,3天就返青,比別人家的提早了一倍!分?、孕穗、灌漿,隨後每個生育期都表現突出,秋後一測產,每畝最低在550公斤,同樣品種比常規種法增產近百斤。

  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我省召開農業科技合作共建工作會議以來,組織省農科院、東北農業大學等9個科研院所、大專院校的農業專家進行科技幫扶,首批對接的25個合作共建縣的農民就有了面對面聆聽專家教誨的學習機會;分批分期地來到鄉村蹲點、坐堂的省級農業專家,更讓從前那高不可攀的農業新技術、新品種與農民著實來了個『零距離』全接觸。

  省農科院院長韓貴清告訴記者,科技幫扶是解決農業上檔次、提昇農業競爭力的一個現實選擇。目前我省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建農業示范園區,通過『做給農民看,帶領農民乾』解決過去農民對高新農技看不見、摸不著、學不會、用不上的問題;利用縣鄉原有的農技推廣體系,把專家大院建在鄉村,派專家常駐大院,及時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問題,提高農技推廣隊伍的業務水平;通過重點項目的科技合作,推廣新技術、新產品,發展新產業,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目前科技合作共建的效果明顯。省裡已決定,明年在全省鋪開這項工作。

  『拉著專家的手,豐產增收跟著走。』僅一年時間,共建縣的農民就發出如此感慨。青岡縣通過專家指導、技術到戶、示范引帶等有效措施,組織農民運用新品種、新技術發展萬壽菊、玉米制種、奶牛等10個重點產業,使每戶農民都參與到產業開發中,都有了一個致富項目。撫遠縣在專家幫助下組織實施三段式半矮稈大豆窄行密植栽培等技術,使農民增產15%以上。泰來縣在省農科院專家幫助下,專門從山東請來全國花生專家把脈生產,使全縣花生產量從原來的畝產150公斤左右翻了一番,農民樂得合不攏嘴,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延壽縣農技推廣中心的張林告訴記者,農民對科技幫扶特別歡迎,生產旺季,每天諮詢電話不斷,前來問詢的農民經常把專家大院圍得水泄不通;『通過科技共建,我縣示范區農民的水稻平均畝產增加了7?8%,帶動全縣水稻平均畝產增加5%左右。』據介紹,由於大豆發生大面積藥害和水稻苗期病害及後期的稻瘟病等,今年延壽的農業生產本來面臨嚴峻挑戰,但在前來蹲點的省裡專家和縣農技推廣中心人員的及時指導下,農民用藥及時、防治有效,很快就控制了局勢。僅此一項,就使全縣農民減少損失4000多萬元。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