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5日電 在『2005中國東北文化產業博覽會』上,電子圖書、數碼黑板、仿真假人……越來越多的科技元素,注入到現代文化產業,使文化更加時尚,同時也為人們帶來更多的生活便利,展示了科技與文化聯姻的獨特魅力。
遼寧電子圖書有限公司在『文博會』上,推出了有『袖珍書房』之稱的掌上電子圖書。利用一部巴掌大的微電腦閱讀器,便可以閱讀存儲器中的成百上千部各類圖書,而且能自由調節字體大小,屏幕還采用防眩靜態液晶屏。記者了解到,開展之後,這種價格不菲的電子圖書已經賣出了好幾臺。
展會現場,一家公司展示的人機對話式的漢字輸入法,引起許多觀眾的興趣。這種輸入法需要一部外接設備和一個小型麥克風,使用者只要對著麥克風朗讀,讀出的漢字便會一個個地『跳』到電腦顯示屏上,而且具有一定的誤讀識別功能。比起手寫式『漢王筆』,這種語音輸入形式顯然更省力,輸入速度也更快。
今後,學校裡傳統的講臺,有可能被一種交互式數碼智能教板替代。本屆『文博會』上就展示了一套使用藍牙連接技術的智能教學設備,包括一個數碼智能教板以及一臺投影儀和一臺電腦。它能錄下老師的聲音和屏幕活動情況,一筆一畫地完整記錄整堂課的內容,轉貼到網上共享,或者供重播復習使用。而且軟件自帶大量的圖片,可以使『黑板』的版面變得更加生動、豐富和直觀。
傳統顯微鏡僅能供實驗者本人觀察樣本,而本屆『文博會』展示的數碼顯微鏡,利用數據線與電腦實現聯網,使顯微鏡的功能得到極大突破。展會工作人員做了一個演示,他將一個樣本置於顯微鏡下,調節好焦距,旁邊的筆記本電腦,立即清楚顯示出樣本中的細胞排列。此時,這部數碼顯微鏡的功能,已不僅僅局限於觀察實驗細胞,而是可以通過操作電腦配備的高級圖像處理分析軟件,任意對細胞圖像進行分割、測量、統計、標記、遠程共享等操作。據工作人員介紹,這種數碼顯微鏡的焦距可以達到6400倍,圖像的分辨率、清晰度、立體程度更高。在教學使用中,還可以連接大屏幕投影儀,實現一臺顯微鏡集體共用。
在『文博會』現場,還有一個經典的仿古建築———沈陽故宮博物院展臺。展臺前,6位身著宮廷服飾的『格格』更是吸引參觀者的眼球。沈陽故宮在沈陽文化的位置舉足輕重,因為有了故宮,沈陽纔有『一朝發祥地,兩代帝王陵』之說。而『格格』們的介紹,更讓參觀者對故宮有了全貌的了解———在繁華的沈陽古城中心,有一座巍峨莊嚴的清代宮殿建築群。這就是沈陽故宮。沈陽故宮以其獨特的建築藝術和特殊的歷史而聞名中外,在這片絢麗多彩、雄偉多姿的建築群中,最古老、最具特色的就是大政殿。『格格』們繪聲繪色地描述,讓許多觀看者都對沈陽故宮心馳神往。2004年7月,沈陽故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也成了清文化的縮影。在380年的悠悠歷史進程當中,古老的宮殿曾經承載著先人們開疆拓土、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記錄下了中國北方民族不斷進取,追求進步的腳印。
『這麼多工作人員都在這忙活兒著,這個參展代表怎麼坐這兒睡覺啊?』在西安仿真人展區,一個坐著睡覺的『人』惹來了周圍很多人的猜測。西安工作人員聽了這些猜測和議論『澄清』說:『這是我們制作的一件仿真硅像,我們在他的「肚子」裡安裝了特殊機器,使得他肚子有呼吸的震動。』聽了這番解釋,剛纔還不能相信這是個假人的觀眾們恍然大悟。為了讓更多的觀眾了解仿真人,工作人員拿出了一只用硅膠制成的人手讓觀眾觸摸,觀眾們無不瞠目結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