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由解救蟾蜍說起……
2005-09-28 09:03:4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陳寶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8日電 蟾蜍終於回家了!這讓眾多牡丹江市民長舒了一口氣。據《生活報》報道,今年夏天,牡丹江市水務局在江畔修建了一條長達18公裡的防浪牆,這導致天轉涼後,在大堤以內莊稼地和林地裡捕蟲的蟾蜍無法返回江中。數萬只蟾蜍在一米多高的水泥牆前徒勞哀鳴跳躍,許多已經死掉。為緩解這一生態危機,近日,水務部門出動人員用木板和草墊在防浪牆上鋪設了二十幾處『逃生通道』。他們還表示明年將對防浪牆坡面進行改造,以方便蟾蜍通行。

  真是令人感動的一幕。不過審視整個事件的前後,我們最大的收獲倒不只是拯救了多少對人類有益的蟾蜍,而是有關人員在面對過失時表現出的可貴的覺醒意識和深刻的自我反思精神。就像一位負責人感慨的:以後再建類似工程時,在設計理念上一定要考慮人與自然、人與生物的和諧。

  善哉斯言!長期以來,我們缺少的就是這種和諧意識和生態大局觀念。在日常生產活動中,完全以自我為中心,考慮得最多的是眼前的經濟效益,隨意改變生態面貌,破壞動植物的生存環境,不但把動植物逼上了絕境,自己也付出高昂代價。在這方面有許多教訓。省內某縣違反政策上馬高排污企業,使周邊地區水源受到嚴重污染,魚蝦絕跡,許多居民患上頑疾,群眾不斷上訪,最後政府不得不出面來收拾爛攤子,落個得不償失。紮龍濕地一向被我們引以為驕傲,然而多年來由於地方農民墾荒種地不斷蠶食,使濕地中的地下水位下降,蘆葦日漸退化,鳥類正在逐年減少,有關部門幾次花費巨資引水都不見效果。去年大慶市一家單位為了發展旅游業,竟不顧法規在濕地邊緣開掘溝渠,讓原本脆弱的生態雪上加霜。

  無數生動的事實已經證明,生物圈中生生相依,和諧共存,一旦破壞了這個平衡,就可能產生一系列的連帶負面效應。我省東部一個西瓜主產區,從前在瓜地旁有許多養蜂戶放養蜜蜂,在春夏花期裡,蜜蜂花間采蜜,同時也給花授粉,蜂農收獲了蜜,瓜農增加了產量,各得其所;然而近些年這種協作關系已不復存在,農戶大量噴散農藥滅蟲,蜂蝶也難逃劫難,養蜜蜂的沒有了,瓜農只好進行人工授粉,田間管理成本大幅上昇,而且果菜的品質也大不如從前……急功近利,讓人們在不知不覺中品嘗了苦果。

  不過也要看到,保持生態平衡,強化民眾環保意識固然重要,但還要有完備的法律、法規來保障。這方面一些西方國家有著很好的經驗和做法。上世紀中期,英國南部要修一條高速公路,在環保評估時發現,公路要穿過一個岩羚棲息地,對此環保部門予以了堅決地阻止,最後建設方只好修改設計圖紙,繞道而行,為此預算增加了數十億美元。但在我們身邊,環保部門采取的類似生態乾預行動還是太少了,把關不嚴、執法缺位現象屢見不鮮。特別是對一些政府工程、重點項目,常常『一路綠燈,全力支持』,即使進行了環境評估,也都是馬馬虎虎,流於形式。如果當初在修設防浪牆時,能夠認真聽取環保部門的意見,把沿岸蟾蜍遷徙的因素考慮進去,在施工設計中做出相應的調整,也許就不用再費那麼大力氣去改造了。而且,從最初防浪牆建設、蟾蜍回歸受阻,到最後的部分脫險,我們都沒有聽到環保部門的聲音,就讓人不由得不擔懮,換一個不負責任的部門,也許會對這數萬只人類有益的生靈的悲鳴置若罔聞,一幕『河畔十裡無蛙鳴』的生態悲劇就可能上演。也就真的應了一位市民的話:防了洪災,卻招來了蟲災。

  蟾蜍的聲聲悲鳴,給我們敲響了警鍾:不論搞城市建設,還是發展生產,都不可避免地要改變環境,影響到其他物種的繁衍生息,在這個時候我們應該做的就是,如何把這種變化與影響降到最低?龍江生態資源豐富,但我們過去已經揮霍了太多,制造了太多的不和諧,現在該是算細賬兒的時候了。

責任編輯:朱丹鈺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