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伊春翠巒區截止8月底林下經濟產值實現6000萬元
2005-09-28 13:57:23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平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9月28日電 林木資源幾近枯竭的伊春翠巒區,自『天保』工程啟動後,一方面大力造林,另一方面發展林下經濟。截至8月底,全區林下經濟產值實現6000萬元

  看翠巒百姓,個個喜滋滋的。因為到8月底,全局林下經濟產值實現了6000萬元,區乾部保守計算:到年底,將超億元,職工人均純收入,將超5000元。

  出臺優惠政策鼓勵職工發展林下經濟

  今年49歲的張玉宏,是翠巒區衝鋒經營所的下崗職工。早年,養家人,只需憑力氣,掄大斧;如今,不行了,他要靠懂技術,搞養殖,為一家人開闢一條生路。

  可一無技術,二無資金,老張上火了。

  恰逢此時,該區出臺了《翠巒發展多種經營優惠政策》,政策規定:為困難職工解決貸款,並貼息50%,現貼息款已達52萬元;免費提供房捨、場地、飼料地,現共為職工提供閑置房捨15000平方米、場地500公頃、飼料地215公頃;優惠價為職工提供所需物資,現已累計讓職工少花錢500萬元。

  老張得到物質扶持和技術幫助後,如虎添翼,發展迅速。現在他已有種鵝300只,種雞4000只,前者年飼養量達32000只,後者年飼養量達15000只,年產值達到了150萬元,利潤40萬元。他為自己注冊了公司和商標,公司叫『黑龍江衝鋒牧業公司』,商標叫『衝鋒牌』。

  如今,全區養雞、鵝戶已達304戶,其中,大戶62戶。年飼養量為27萬只,年出欄量為13萬只。截至8月末,實現產值1500萬元,利潤500萬元。到10月底,可實現產值2500萬元,利潤700萬元,戶均純收入,將超2萬元。

  林下養蛙戶戶收入超10萬

  養蛙戶的林間,蛙鳴起伏。據統計,現全局已有32個養蛙戶,林蛙飼養量為1700萬只,年出欄200萬只,產值600萬元,利潤400萬元,養殖戶戶均純收入超10萬元。

  麼河經營所的李興堂,今年37歲了,是個大齡待業青年。去年初,在林業局扶持下,他從吉林請來技術員,辦起了養蛙廠。

  進入李興堂養蛙的林間後,出乎記者意料,他已擁有了3棟溫室生態養蛙棚,8個露天養蛙欄,前者面積1500平方米,後者面積3200平方米。

  李興堂告訴記者,現在他的林蛙存欄,近800萬只,明年可賣掉20萬只,純收入340萬元。

  李興堂養蛙,是采取模擬野外生態環境,進行工廠化養殖,並用溫度來縮短林蛙的冬眠時間,延長其生長時間。因此,他養的林蛙,要比別人養的林蛙提前2年半出欄。而且,李興堂已能自行繁育黃粉蟲、蠅蛆等林蛙飼料。同時,李興堂還安置了30名下崗職工再就業,並為他們安排了宿捨、食堂,每月收入600元。

  林下種藥種植戶腰包變鼓

  翠巒區把北藥栽培作為支柱產業加以扶持和發展,是在『天保』工程實施後。目前,全局種植北藥面積已達19051畝,品種包括沙參、黃?、防風、刺五加、五味子等,種植戶發展到180戶,從業職工410人,年產值達到1970萬元,利潤590萬元,戶均純收入16000元。

  這個區的麼河經營所,也建起了8000畝的刺五加種植基地。韓國客商聞訊後,趕至麼河,扔下70萬元人民幣的定金,簽了130萬株苗木的收購合同,平均每株收購價為0.70元,比國內市場價高出0.35元,麼河經營所實現銷售收入90萬元。

  去今兩年,經該區北藥種植戶軒先國搭橋,翠巒區又與遼寧本溪一公司簽訂了沙參的種植與收購合同。公司負責為翠巒提供種子和種植技術,並收購產品。

  搭橋的軒先國介紹,由於林區晝夜溫差大,土壤肥沃,生長出的北藥品質極佳,深受市場歡迎,前景廣闊。問及他種北藥年獲利多少?不願露富的軒先國回答:『3萬元左右吧。』

責任編輯:朱丹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