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9日電 題:賓州崛起———賓縣縣域經濟發展紀實
曾經被輕視甚至被遺忘的賓縣,如今以蓬勃向上的新姿引人矚目。
低速徘徊多年的縣域經濟,由於賓西開發區的誕生而出現生機。
60萬勤勞智慧的賓縣人民,在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闊步前進走向未來。
作為哈東近郊農業縣份,賓西經濟開發區、農牧產品大基地、哈市東郊大花園成為賓縣縣域經濟最奪目的三大亮點。
賓縣南倚張廣纔嶺之綠色屏障,北順松花江一池春水,腹地有二龍山湖光山色;山川相間,沃野千裡,清末的『賓州府』威震遼東。老一代革命家陳雲曾在賓縣主持北滿分局的工作。20世紀90年代,一位省領導來賓縣視察,奮筆寫下『旭日東昇,賓州騰飛』的條幅。然而賓縣經濟騰飛的速度不盡如人意,隨著一批骨乾工業企業的衰退下馬,賓縣在無奈中開始向傳統經濟回歸,呈現了長達十年的低速徘徊期。發展、振興,振興、發展,賓縣人民在思考、在奮斗、在衝擊。幾經周折,數度風雨,賓縣的路,到底在哪裡?
賓西開發區———
賓縣崛起的龍頭
2002年7月,一場夏日熱浪在賓縣3000多平方公裡的大地上激蕩。
縣委、縣政府把一場事關賓縣發展前途和命運的大討論推向每一個角落。長達一個月的大討論,激情引發了智慧,責任喚起了使命,崛起成為共識。
賓縣縣委書記任繼福在大討論中,就賓縣經濟的走勢作了分析和定位:面對周邊市縣的迅速發展,賓縣再也沒有時間跟在別人後面亦步亦趨,必須實現跨越式發展。
於是,中共賓縣縣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提出了一個對賓縣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轉折意義的大思路:『工業強縣,牧業富民,旅游帶動,外力牽動』。
兩三年的發展實踐已經證明,這一思路的巨大貢獻在於催生一個把賓縣經濟引上跨越發展軌道的賓西經濟開發區,而賓西經濟開發區的價值在於使賓縣經濟有了全新的引領方向,有力地改寫了『大農業、小工業、窮財政』無奈落後的格局,使全縣增長方式發生了質的飛躍。
當省市把賓縣列為哈爾濱大經濟圈的衛星城時,賓縣人民以前所未有的氣勢去著手未來的建設。正是基於此,縣委在十三屆三次全會上用最快的速度把衛星城建設這個全新的載體完成了發展模式的新調整:以建設哈爾濱中等規模衛星城為目標,以富民強縣為根本目的,做大做強開發區,建設新興工業城,提檔昇級旅游業,建好東郊大花園,調強扶壯綠優特,建成農牧產品大基地。
『不要政績要發展』,這是縣委書記任繼福在2002年提出新的經濟發展思路時向全縣黨政乾部道出的心聲:『不管情況怎麼變化,跨越式發展的主題不能變化;不管遇到多大壓力,跨越式發展的力度不能減緩;不管遇到什麼困難,實現跨越式發展的決心不能動搖……』
經過全縣『大調研、大考察、大討論』活動後,縣委、縣政府深刻認識到,要想實現縣域經濟跨越式發展,建成哈爾濱衛星城,實現全縣人民全面小康的目標,就必須打破固有的、傳統的思維模式,走外引內聯、工業強縣之路。要實現工業強縣,就必須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突出抓好產業化龍頭;要實現招商引資就必須搭建一個良好的載體和發展平臺。因此,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充分發揮賓西鎮區位優勢、基礎優勢和資源優勢,明確提出要舉全縣之力,集全民之智,在距哈市29公裡的賓縣賓西鎮闢建經濟開發區,並力爭在三至五年的時間內將賓西經濟開發區建設成為賓縣招商引資工作的新載體、工業發展的新平臺、展示賓縣對外開放的新窗口。應該說,闢建開發區的這一決策,使賓縣把握住了稍縱即逝的機遇,搭上了經濟快發展的末班車,使縣域經濟實現了向良性發展的重大轉折。
2002年9月11日,賓西經濟開發區經黑龍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為省級開發區。賓西開發區擁有優越的區位優勢,是哈東第一個省級開發區,距哈爾濱市29公裡。國家交通大動脈同(江)三(亞)高速公路和哈(爾濱)同(江)高等級公路貫穿開發區全境,是哈東第一高速公路出口。距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50餘公裡,區內將修建鐵路專用線,並引進多家物流企業,開發區交通四通八達,運輸暢通便捷,形成了具有較強能力的現代化主體交通運輸網絡。
賓西經濟開發區規劃面積26.82平方公裡,劃分為A、B兩個區域。A區規劃面積14.46平方公裡,主要以發展工業項目為主,同時將其中6平方公裡區域確定為開發區起步區,起步區內劃分五個產業區和一個生活服務區,分別為新型建築材料加工區、農副產品深加工區、包裝制品加工區、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機械加工區和商貿服務功能區;B區規劃面積12.36平方公裡,初步定位為集發展工業、商貿、旅游、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綜合區。
自2003年初以來,開發區按照總體規劃要求,堅持『科學性規劃、高標准建設』和『集中、超前』的原則,致力於形象開發,搶時間、爭速度、高效率推進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開發區基礎設施日趨配套完善,較好地打造了開發區對外形象,增強了開發區的吸附能力。目前,開發區起步區道路建設、供水工程、沿區內道路鋪設的雨污分流制的排水工程、供電工程、通訊設施工程、綠化、亮化工程等已基本完成。開發區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近2億元,基本實現了『五通一平』。隨著開發區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極大提昇了開發區招商引資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一個功能齊全、規劃合理、設施配套、管理先進、環境優美、綜合優勢明顯的開發區已經初具規模,正在向現代化新興工業城的目標邁進。
栽下梧桐樹,引得金鳳來。在開發區優越的區位優勢、優惠的招商政策、優質的服務理念、高效靈活的機制和優良寬松的發展環境吸引下,全國民營500強企業華龍面業、全國海洋運輸第四大企業浙江海運集團、高新科技企業四海集團、盛興集團、天業集團等涉及機械加工、建材加工、木制品加工、農副產品加工、包裝制品加工、醫藥等9個行業40餘戶企業紛紛入駐開發區,其中,固定資產投資超億元的企業10戶,超千萬元的30戶,項目總投資50多億元,預計全部項目達產後可實現產值90億元,稅金7億元,安置勞動力2.5萬人。
在開發區建設上,賓州書寫了大手筆。
如今,僅僅三年時間,開發區已初步形成了以農副產品加工等六大產業龍頭為主體的產業發展新格局。即以山東禹王集團投資1億元生產大豆高蛋白項目為主導的農副產品加工業;以華龍面業投資8000萬元生產方便面項目為主導的食品加工業;以盛興集團投資2.1億元木制品項目為主導的木制品加工業;以浙江海運集團投資22億元生產水泥項目為主導的建材業;以哈爾濱金依包裝有限公司投資5500萬元生產包裝袋項目為主導的包裝業;以哈爾濱四海集團投資2.1億元生產數控機床自動化生產線項目為主導的機械制造業。六大產業的形成,極大地促進了賓縣工業經濟規模和質量的大幅度提昇。特別是引進的浙江海運集團投資22億元、年產600萬噸的水泥項目,是賓縣規模最大的立縣項目,堪稱東北三省水泥行業巨頭;引進的美國威格公司投資1.6億元興建的汽車輪轂項目,是賓縣有史以來引進的最大的外資項目,實現了引進跨國公司的重大突破。
開發區堅持以誠招商,以信立區,認真執行優惠政策,堅持兌現各項承諾,全面推行人性化誠信服務,提高了服務檔次和服務水平,以一流的服務,營造了開發區優質、高效、便捷、廉潔的服務氛圍,打造開發區最佳的投資軟環境。從縣委書記、縣長到每一名職能部門服務人員都真正將入區企業和客商擺到『上帝』的位置,履行全程、高效、保姆式的服務。縣領導從冒著『非典』危險四下河北,七赴長春引進企業,到經常到企業走訪,為企業解決實際問題,甚至親自跑省上市為企業辦理項目審批手續,以身作則地為企業提供跟蹤服務。
開發區管委會和土地、電力、水務等服務職能部門全身心投入到為企業服務工作之中,確保在第一時間,用最高的效率為企業解決一切困難,做到小事不出區,大事不出縣,堅決不讓困難困擾投資者,有效地保證了企業正常建設和生產,用行動詮釋了開發區的服務理念,在投資者心目中樹立了縣委、縣政府承諾的踐行者和開發區建設者的良好形象。開發區對入區企業實行『五個一』服務。即一個部門受理、一站式辦公、一個圖章生效、一支筆審批和形成一個紀要。對引進企業實行發放『一證三卡』服務。即發放籌建許可證、投資大戶身份卡、投資綠卡和交通綠卡。使客商憑證持卡在賓縣一路綠燈、享受貴賓的待遇。同時,進一步規范了為企業服務,制定了《服務承諾公開制》、《維商監督制度》、《檢查收費申報審批制度》等制度,有效保證了開發區誠信服務承諾的落實。還出臺了《賓縣優化經濟發展環境的若乾規定》,加大了監管力度,架起了保護企業的『高壓線』,從而確保企業在無後顧之懮的空間裡生存、發展、壯大。開發區無微不至的服務,有效地增強了外商增資擴股延伸裂變、擴大投資的信心,真正實現了以商招商。開發區良好的投資環境,高效的工作效率,超前的服務理念,也形成了強大的區域性『磁場』效應,使開發區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
賓西開發區的崛起和發展引起了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省長張左己,省委常委、市委書記杜宇新,副省長申立國等省市領導先後到開發區視察並給予開發區高度評價,省委書記宋法棠在省委常委擴大會議上宣布把賓縣納入哈市都市發展經濟圈,並確定為哈市衛星城,同時將全省十強縣的權限賦予包括賓縣在內的幾個衛星城市。國家國土資源部、建設部等部委領導親臨開發區檢查指導工作,省、市各部門也多次到開發區開展調研活動,並明確提出賓西開發區應不斷擴大發展空間,發展到50平方公裡等意見。開發區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外部環境日趨優化。
從創建開發區到做大做強開發區,這種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使賓西開發區的優勢日益凸現。面對國家實施『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發展戰略和賓縣被納入哈爾濱都市經濟圈、確定為哈市衛星城等難得的歷史機遇,賓西開發區審時度勢,順應時代要求,將進一步加大招商引資、基礎設施建設和誠信服務的工作力度,迅速掀起新一輪大招商、大建設的高潮。
按照新興城、開放型、集約化、可持續、現代化的原則,以現代化功能、國家級規模、城市化水平為標准,對開發區進行全方位、高標准規劃建設。到2010年,開發區將投入8億元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水、電、路等九通一平,計劃引進超千萬元以上的項目120個,總投資達到130億元。賓西開發區將圍繞『富民強區』戰略,以體制創新和技術創新為動力,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進一步提昇功能,完善服務,增創優勢,強力提高開發區的核心競爭力,努力把開發區建設成以工業經濟為主導,綜合優勢明顯,能拉動縣域經濟快速發展的新興工業城和能與國際經濟接軌的現代化開發區。
農牧旅游業———
賓縣騰飛的兩翼
作為農業縣份,縣委、縣政府在大力招商引資、推進開發區建設的同時,沒有拋棄農業這塊富民增收的主業,堅持把結構調整作為貫穿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一條主線,全力推進綠優特農牧產品大基地建設,全力打造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第一車間,烤煙經濟、大豆文章、勞務輸出成為近幾年縣域經濟跨越發展的又一大亮點。
發展畜牧業,推進『主輔換位』,成為賓縣農村農業經濟發展的第一選擇。全民大養牛是賓縣2002年以來的一大熱點,『牛經濟』已成為牽動畜牧業發展的主導力量和農業經濟支柱產業。通過定向招商、市場輻射、典型引路、區域經營、規模發展等措施,加速了畜牧業的擴張。『主輔換位』換來了『半壁江山』。2004年末,全縣肉牛飼養量達到35萬頭,生豬飼養量達到51.4萬頭,禽類飼養量達到850萬只,百頭牛場、千頭豬場、萬只雞場達到290處,肉牛專業小區達到50個。畜牧業實現產值21.27億元,佔農業總產值的58.5%,人均畜牧業收入實現973元。在畜牧業發展上,賓縣創造了三個全省第一,成為黑龍江省肉牛生產第一大縣,肉牛改良數量全省第一,肉牛凍配數量和質量全省第一,賓縣的農民因養牛而『牛』起來。
烤煙是賓縣立縣富民的又一大支柱型產業,全縣農民種植烤煙已有20多年的歷史。到賓縣的烤煙區,農民津津樂道地把烤煙稱為『金葉子』,因為『金葉子』富了百姓,讓他們走上了小康生活。近年來,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力度,縣裡成立了烤煙產業專題推進班子,烤煙生產從播種、移栽、田間管理、烘烤、分等定級、收購實行全流程標准化生產。通過大力度的推進,全縣烤煙面積逐年擴大,2004年全縣烤煙種植面積達到5.6萬畝,實現產值6560萬元,拉動農民人均增收136元,貢獻稅收2100萬元,四項指標均創歷史最好水平。在烤煙產業的帶動下,全縣地產果、萬壽菊、杞柳等創稅經濟作物達到30萬畝,綠優特作物面積達到90萬畝,佔全縣耕地面積40%。烤煙不但成為縣鄉財政的支柱,也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賓縣因此成為全省烤煙大縣,全國烤煙生產示范縣。
賓縣是全國的『大豆之鄉』。2002年以來,賓縣抓住國家實施『大豆振興計劃』的契機,采取統一整地、統一耕種、統一播種、統一技術標准、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收購的『六統一』措施,大做『金豆子』文章,連續推進『大豆振興計劃』的實施,大豆播種面積連續三年佔全縣農作物播種面積的40%以上。2004年大豆播種面積首次突破了100萬畝,產量首次突破了3億斤,高油、高蛋白大豆優勢品率達到90%以上。隨著大豆文章的越做越大,使百萬畝大豆基地成為樂能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禹王集團龍頭企業名副其實的第一車間,成為賓縣的知名品牌,成為富民增收的『金豆子』。
賓縣有豐富的農村勞動力資源,全縣農民勞動力總數為24萬多人,富餘勞動力近60%。為了把富餘的勞動力資源轉化為經濟優勢,實現『減少農民而富裕農民』的目的,縣委、縣政府大力實施『放飛工程』,加大力度抓勞動力轉移,形成了縣有領導組織、鄉有勞務站、村有服務點、屯有信息員的四級服務網絡;縣城設600平方米的勞動力就業服務中心,制定了《農民務工創業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政策和辦法;發揮農村中介組織、經紀人牽線搭橋領帶作用和經濟開發區的載體作用,大力組織勞務輸出,促進了農村勞動力的大幅度轉移。2004年,全縣共轉移輸出勞動力10.6萬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44%,創造勞務收入3.6億元,農村人均勞務收入達到750元。
『二龍山做媒』,賓縣的『旅游文章』越做越大。作為推進器,旅游帶動的關鍵是大力開發旅游資源,開發旅游資源的關鍵是增加旅游產業的知名度。賓縣這樣做了,賓縣取得了成功。目前,賓縣各旅游區年平均接待海內外游客150多萬人次,旅游收入1.5億元。這是賓縣新的經濟增長點,這是賓縣的朝陽產業。
二龍山風景區是賓縣旅游產業的龍頭,已經承辦了黑龍江國際滑雪節首滑式、二龍山九國滑雪邀請賽、十冬會自由式滑雪比賽等國際和國內冰雪賽事。同時,積極參與了16省市『大篷車』旅游宣傳、北方旅游交易會、鄭州旅游交易會和國內旅游宣傳日等活動。在東北網組織的全省最佳旅游地評選中,賓縣二龍山風景區榮居榜首。二龍山已經走向世界,這是二龍山的光榮,這是賓縣的光榮。
二龍山,一處水秀山青的迷人景致;二龍山,一段淒美動人的神話傳說。暢游二龍山,身心隨青山起伏,思緒隨碧水跌宕。觀山頂日出,看平湖落日,睹湖面飛魚,聽漁歌唱晚,於雲霞昇騰時寄情山水,於煙波飄渺處垂釣自然。二龍山,一個讓人流連、讓人陶醉、讓人神往的地方!
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二龍山以其獨有的魅力,吸引了大批有發展眼光的實業家。龍珠集團、吉華集團、江龍集團等多家企業集團紛紛把目光投向二龍山,把腳印留在二龍山,把前途寄予二龍山。他們已累計投資6億元人民幣進行開發建設,使二龍山從山水游變成了綜合游,從夏季游變成了四季游,從單日游變成了度假游。如今的二龍山,滑雪場、滑草場就像飄動在小伙胸前的領帶,賓館、別墅就像懸掛在姑娘胸前的寶石,溜索、纜車就像飛架在天地間的彩虹。二龍山是天人合一的典范,二龍山是自然美的精華,二龍山是藝術美的傑作。二龍山山中有仙,游人就是仙;二龍湖水中有龍,游船就是龍。二龍山埋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二龍山展現出靚麗的迷人風采。一個面貌全新的哈爾濱東郊大花園展現在世人面前!
成績並沒有讓賓縣人止步,他們又開始了新的征程,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帶領全縣60萬人民,正以旺盛的斗志、飽滿的熱情,向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