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我國首部智能仿生機械手在哈爾濱問世 
2005-09-29 08:47:43 來源:新華網  作者:曹霽陽 劉培香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新華社哈爾濱9月28日電 近日,我國第一部用於手指功能鍛煉的輔助治療裝置--智能仿生康復訓練機械手樣機,在冰城哈爾濱問世。它將在改善患者手部外傷的治療效果、最大限度防止患者手指關節功能障礙發生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據了解,手是極易受到損傷的人體器官,由於其內部神經、血管、小肌肉縱橫交錯,一旦受損治療難度很大,治療後功能恢復也多不理想。臨床上,手外傷術後多需將患指固定3--4周,致使瘀積於關節內肌腱周圍瘀血易形成纖維變性,直接導致手指關節及肌腱的粘連,在不同程度上影響患指功能。

  針對手指抓握等精細動作康復器具的研究在我國尚處於空白的狀況,哈爾濱工業大學教授王樹國和付宜利帶領的課題組與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孟慶剛教授,共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智能促動手(指)功能恢復醫療仿生機械手研究"。科研人員經過近兩年努力,根據現代循證醫學(EMB)和連續被動運動(CMP)理論,在對手(指)運動進行建模、仿真並進行系統的運動學和動力學分析的基礎上,在國內率先研制出智能仿生康復訓練機械手。

  該仿生機械手采用模塊化設計,由3個類似人類手指的"手指"組成,每個"手指"分"仿生手指"模塊和"仿生肌肉"模塊兩部分。"仿生手指"模塊采用平面杆機構和空間杆機構實現受傷手指各關節的運動;"仿生肌肉"模塊包括驅動器、導向機構、張緊機構和支橕機構等實現"仿生手指"的驅動控制。

  據付宜利教授介紹,患者使用時,將仿生康復訓練機械手套在受傷的手上,由臨床康復專家通過控制系統下達指令,促使傷指連續、被動地活動,從而加速傷指關節軟骨及周圍肌腱和韌帶的愈合與再生,使傷指功能得到恢復。

  該仿生機械手還能對患者臨床康復過程中的受力信息進行采集,從而可以對臨床康復的效果進行定量測評,同時為人手臨床康復研究提供基礎數據,促進康復理論研究的進一步發展。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