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9月29日電 一個靠規模養豬走出失業困境、走上致富道路的下崗工人,成為佳木斯遠近聞名的創業明星。在今年9月13日全省創業成果展覽會開幕之前,他作為全省創業帶頭人之一,受到了省委書記宋法堂的親切接見,並合影留念。
他,就是湯原縣長林種豬場場長魯長林。1994年,上班纔一個多月的魯長林就從湯原縣林業地板塊廠下崗了。緊接著,愛人和他一樣,新婚蜜月還沒度完也下崗了。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前途的迷茫和心理的失落令他一度愁眉苦臉、不知所措。路在人走,業在人創,必須振奮精神找點事兒乾。一天晚上,他和愛人商量今後的生活出路:『咱得想法乾點兒啥,總不能一輩子靠打零工養家糊口吧,有上頓沒下頓的。』魯長林當即下定決心:『媳婦,你放心吧,你既然嫁給了我,我絕不能讓你吃不飽、穿不暖!』第二天,魯長林夫婦拿出家中僅有的200多塊錢,上水果、進蔬菜,蹲市場叫賣。晚上回家一算賬,竟然掙了50多塊。這著實讓他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同時也增添了闖蕩市場的信心和勇氣。這時,開三輪的同學告訴他,開三輪這行比賣水果、賣菜掙得多,來錢快。他花2000元買了一臺舊三輪,跑起了運輸,一天能掙上六七十元。後來,因為一次翻車事故,他為了不再讓媳婦擔心,決定改行乾點兒別的。
賣了三輪車後,魯長林在房前屋後用木板釘了幾個豬圈,求親靠友借錢養起了6頭母豬,到1997年年底,有母豬15頭、仔豬60頭,並逐漸積累了一些養豬經驗。想要大規模養豬,就得學會養豬的真本領。通過朋友介紹,他先後自費到北京、吉林的公主嶺和哈爾濱等幾個大型養豬場進行一番考察學習,最後決定在哈爾濱太平養豬場學習先進的現代化養豬技術。魯長林興衝衝地來到哈爾濱太平養豬場,剛一提想學養豬,場方便以沒收過學員為由回絕了。魯長林在養豬場外蹲了整整兩天,想方設法地靠近場領導。終於,他抓到一次與場領導直接接觸的機會,場領導見他如此誠懇,不忍心再拒絕:『這樣吧,看你這麼認真,也不讓你白乾,一個月給你300元工錢。』魯長林高興壞了,總算可以學習養豬技術了。
他起早貪黑地幫助喂豬、打掃豬捨,什麼累活、髒活都搶著乾。60多個日日夜夜,魯長林的身體雖然累瘦了一圈,但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他不僅學會了飼養技術,還掌握了防疫、經營管理等一整套方法。
取經回來後,魯長林想承包造紙廠的養豬場。一打聽,每年承包費1萬元,這下可把他難住了。於是,他用3分利借了1.6萬元錢,其中,1萬元交承包費,其餘的6000元做流動資金。錢總算是有了,但轉眼間也用得差不多了,可每月480元的利息卻壓得他喘不過氣來。那段時間,魯長林和他媳婦一有空就往莊稼地裡跑,撿剩下的大豆、玉米等豬能吃的東西。
承包豬場後,魯長林東挪西借2800元,趕往北京種豬繁育中心引進『杜洛克』、『皮特蘭』新品種。到北京後纔知道,一頭15公斤左右的種豬崽就得1500元,他帶的錢根本不夠。留足了返程車票錢,他苦苦央求人家用2700元外加上300元欠條買了兩頭豬崽。北京坐火車到湯原需36小時,他用兩個布兜裝著小種豬崽,背著上了火車。乘務員發現後,堅決不同意人豬混載,硬是把他攆下車。他急忙跑到行李車廂,講自己如何活得不容易,最後博得同情,纔找到個棲身之處。第二年,種豬繁育了兩窩豬崽,魯長林又到哈爾濱種豬場賒回16頭『長白』和『大白』優良種豬,使種豬養殖粗具規模,創業路越走越寬廣。
2004年,縣裡得知魯長林自己要興建養豬場的消息後,在審批場地、技術指導等方面給予熱情支持,並協調解決6萬元貸款。他自己又籌集一部分,先後投資70餘萬元,在縣城郊建起一個現代化的養豬場,佔地面積1萬平方米。現在,魯長林飼養的種豬達150頭,出欄育肥豬達1300頭,賣種豬400多頭。
創業成功後,魯長林沒有忘記父老鄉親。縣、鄉有關部門到豬場購買扶貧豬,他以成本價出欄。一頭種豬崽市場價400元,他收200元,有時還搭上10多麻袋精飼料。現在,他還無償為80多戶養豬戶提供技術諮詢服務。雖然在創業路上剛剛邁出一步,但他對市委、市政府給予的『全市創業先進個人』、『十佳創業明星』、『縣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卻感到很欣慰。他深深地體會到,創業路上行行都光彩,當豬倌兒同樣光榮。
在全民創業政策鼓舞下,今年,他又萌生了新的創業願望,繼續挖潛擴大養殖規模,力爭年出欄生豬3000頭;同時,興辦榨油廠,形成良性循環發展經濟,用智慧和汗水描繪更加美好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