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濱江道署第一廚"後代講述鮮為人知歷史:東北名菜"鍋包肉"道臺府首創
2005-10-08 06:24:22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鄒呈娣 高虹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8日電 歷史因為有了人文氣息而鮮活起來,追尋道臺府遺跡,訪尋道臺府歷史見證人。7日,全國最年輕的『烹飪大師』——鄭樹國,向記者講述了他和他烹飪世家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據他講,他的曾祖父——鄭興文就是濱江道署首任道臺杜學瀛的首席廚師。鄭樹國接受采訪時說:『小時候聽父親講,當年道臺杜學瀛接待國外來賓,為了迎合他們的口味,作為廚師的曾祖父冥思苦想創出了「鍋包肉」這道菜。』

  從曾祖父開始到現在,鄭家四代都是廚師。今年37歲的鄭樹國4年前在動力區文政街開了一家老店。由於家道淵源,鄭樹國在幾代人的烹調技術基礎之上,精益求精,在廚藝上取得了很大成就。2003年,鄭樹國被國家經貿委、中國飯店協會破格授予『中國烹飪大師』榮譽稱號,他成為了迄今為止中國最年輕的『烹飪大師』。生於上世紀六十年代的他,雖然沒有親眼看到『濱江道署第一廚』的風采,但是從小父輩們言傳身教讓他將烹飪世家這段歷史牢牢銘刻在心。

  據鄭樹國介紹,鄭家祖籍遼寧省建昌縣,曾祖父鄭興文從小家道殷實,良好的家庭環境讓鄭興文逐漸對飲食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菜餚的制作也有了一定的研究,並能對菜餚的色、香、味、型加以點評,被人們譽為小『美食家』。鄭興文6歲隨父來到北京,14歲時已對美食和烹調極為偏愛。鄭興文曾在北京一官員家學做官府菜餚,經過幾年的刻苦學習後,出徒的鄭興文於1881年(清光緒七年)在北京(當時稱北平)的一條街面上開了一家名為『真味居』的中檔酒家。1907年,受朋友舉薦,鄭興文帶了14個技術過硬的廚子進入了當時的關道臺府做主廚,專門給首任道臺杜學瀛料理膳食。說話間,鄭樹國拿出了一張已經發黃的老照片,他指著上面一個戴著瓜皮小帽的老者說:『這就是我的曾祖父鄭興文,旁面那個還沒有桌子高的小孩就是我的祖父。』

  鄭樹國說,那個年代的廚師不好當,更何況是給官員們做飯,經常受到百般挑剔。特別是作為地方長官的官邸,道臺府內的規矩更是多的出奇,平時不允許隨便走竄,更不許到大堂和西院。曾祖父當年最自由的就是買菜和上菜的時候,可以隨處逛逛。平時在府內,必須低眉附眼,舉止言談倍加小心,做飯時既不能「叫勺」,也不能「喊堂」。』

  在談及祖上傳下來的美味佳餚時,鄭樹國眼中充滿了驕傲與自豪。鄭樹國說,作為當時北方重鎮的府衙,道臺府裡經常會宴請國外的賓客,尤其是俄羅斯人。由於外國人飲食習慣是喜歡吃甜酸口味,北方的咸濃口味令外賓們很不適應。為了討好外國使節,道臺杜學瀛就命府內廚師變換菜餚口味。幾經冥思的曾祖父就把原來咸鮮口味的『焦燒肉塊』改成了酸甜口味的菜餚,這一改也就出現了新的菜餚,祖父按照菜餚的做法稱它為『鍋爆肉』,可能是洋人在點菜的時候發音有問題,到了現在就被叫成『鍋包肉』了。鄭樹國告訴記者:『從小時候開始,父親就很驕傲地告訴我們,曾祖父就是現在「鍋包肉」的創始人。』

  鄭樹國說:『道臺府是沒有固定的菜系的,主要是以北方口味的菜餚為主。鄭家廚師是在魯菜傳入北京後,融會京菜發展而自稱體系。由於杜學瀛道臺是浙江紹興人,很多菜餚都要重新改變纔能合乎他的口味,像「清燉獅子頭」就是曾祖父自己在經歷了近百次實驗纔作成的一道杜道臺最喜歡的名菜。還有「熏鹵鴨」等,都是後來曾祖父自己研制的菜餚。也一代代傳了下來,成了他現在經營老店的招牌菜。』在采訪結束時,鄭樹國告訴記者:『道臺府復建是哈爾濱市百年設治文化的延續,作為一名廚師,我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做好每一道菜,將『濱江道署第一廚』的技藝傳承下去。因為,這也是道臺府文化的一部分。』

責任編輯:隋洪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