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8日電 生活報與哈爾濱市民政局共同啟動的黑龍江省暨哈爾濱市首屆『鄰居節』不僅受到廣大市民的喜愛、參與和支持,而且受到省政協常委及委員的高度關注。9月26日,人民政協報全文登載黑龍江省省政協委員袁樂平、賈競波、楊晶、王耀羽和龐可培五人關於《『鄰居節』應該作為市民節日固定下來》的建議。
今年7月14日,作為該建議發起人的省政協常委袁樂平和吳麗瑩就在省政協九屆十二次常委會議上對『鄰居節』大加贊揚,盛贊生活報有創意,選准了構建和諧社會的切入點,充分體現了生活報『主流媒體,平民視角,乾預生活,服務百姓』的辦報宗旨。希望此活動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並發出了將『鄰居節』作為市民節日固定下來的呼吁。本報7月15日以《『鄰居節』會讓社區更和諧》為題對此進行了報道。
8月下旬,一直關注生活報『鄰居節』活動的賈競波、楊晶、王耀羽和龐可培四位委員與袁樂平共同起草了《『鄰居節』應該作為市民節日固定下來》的建議,並將該建議正式遞交省政協,省政協很快便將此建議轉給了全國政協和我省有關部門,人民政協報及時將五位政協委員的建議見諸報端,在全國引起反響。一些外省市的政協委員在報上看到建議後,紛紛打來電話,對哈爾濱『鄰居節』大加稱贊,並明確表態支持該建議。下面是五位政協委員建議全文:
近一段時間來,看到《生活報》與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民政局共同發起的『鄰居節』活動,吸引了那麼多市民的關注和積極參與,非常高興。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具體實踐活動,對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為此,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對該活動給予關注,並將『鄰居節』作為節日固定下來,變成市民交流溝通的平臺。
『鄰居節』活動非常有創意,非常人性化,社會意義重大,為和諧社區建設找到了一個非常好的切入點。在哈爾濱的活動已經進行了一個多月,透過《生活報》開辦的『鄰裡故事』、『尋找老鄰居』、『金點子』等一個個精彩的欄目,以及進行的鄰居節節歌、節徽、形象大使、《鄰裡文明公約》等征集活動,讓我們看到了此活動在廣大市民中的影響力,哈爾濱市已有300多個社區通過各種形式參與到活動中來,開展『鄰裡情』主題活動的社區已經佔社區總數的80%%以上。在7月17日全市開展的統一『敲門日』活動中,就敲開了100個社區幾千戶居民家門,鄰居們紛紛佩戴上『鄰居節』信物———紅色的『鄰居結』走出家門,與新老鄰居歡聚一堂。此情此景使眾多中老年人找回了六七十年代鄰裡情深的感覺。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鄰裡關系是社會的基礎,這個基礎關乎國家安定和社會有序發展。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就有『遠親不如近鄰』的說法,人們非常看重鄰裡之情。如今社會進入到網絡、數字、虛擬時代,高樓大廈阻隔了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但人們對鄰裡情依然很看重。建設和諧社區的目標就是要使鄰裡關系融洽,大家生活在一個快樂的大家園裡,鄰裡關系融洽是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我們經常看到,在一個居民小區的涼亭裡或水泥桌旁,一臉笑容的鄰裡們嘮著家常,雖然小小空間只能容納四五個人,但在他們的身後是以家庭為核心的一個大隊伍。只有鄰裡和諧了,整個社會纔會和諧發展。
鄰裡關系是建設和諧社區的基礎,倡導『鄰居節』活動,是用最朴素的、最直接的方式引導人們成為和諧社會的實踐者,通過這個平臺拉近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希望此活動能引起有關部門的關注,將該節日固定下來,年年搞一次,辦成一個增進鄰裡了解、提昇城市文明的市民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