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電 冷熱更迭的秋季,是發病較多的季節。由於氣候乾燥冷暖多變,人體一時難以適應,極易發生疾病或引起舊病復發。專家表示,在秋季最常見的是鼻、咽喉、氣管、支氣管炎,急性或復發性哮喘等疾病的爆發,腸胃疾病和意外損傷也時常會出現。因此,醫生提醒市民在秋季應該格外注意保健,防患於未然。秋季養生
立秋節氣後,天氣由熱漸涼,進入了陽消陰長的過渡階段。凡起居、飲食、精神、運動等方面皆不能離開『養收』這一原則。
在起居方面,秋季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閉藏,起居作息要相應調整。據一份對腦血栓等缺血性疾病發病時間相關的研究報告顯示,這類疾病在秋季發病率較高,發病時間多在長時間睡眠的後期。秋季適當早起,可減少或縮短小血栓形成的機會。
天高氣爽,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好時期。在鍛煉時,要根據個人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還要針對季節特點進行自我鍛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秋季是收養的季節,運動也應遵循這一規律。運動量不宜太大,不宜劇烈。
在保健方面,晚秋氣溫驟降,是中風的多發季節。據統計數據表明,一年之中最容易發生中風的季節是晚秋和早春,而發病高峰就是在零攝氏度天氣時。因此,在聽到氣象預報有大風降溫、氣溫下降時,應及早添加衣服並服用如阿司匹林之類的抗凝血藥物。秋季飲食
秋天,有利於調養生機,去舊更新,為人體最適宜進補的季節。因此,稍加滋補便能收到祛病延年的功效。在冬季易患慢性心肺疾病者,更宜在秋天打好營養基礎,以增強體內應變能力。
秋季飲食結構應適當變化,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梨、甘蔗等具有滋潤作用的食物。老年人秋季飲食應酌情選食,以平補清補為主,一些富有營養,又易消化的食物為首選,如紅棗、山藥、蓮子等,有助於增強體質,促進慢性疾病的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