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景纔 攝
東北網10月11日電?曾經山禿了、林業企業危困了的伊春市,如今山綠了,新興替代產業方興未艾。這得益於伊春經濟轉型走出的三步棋:嚴管資源,改革林權,發展替代產業。目前,該市森林覆被率達80.3%,與實施『天保』工程前比,增長7.7個百分點。去年,全市新興替代產業實現增加值達38.6億元。
伊春,因林而生。自1948年開發至1998年實施『天保』工程,50年間共為國家生產木材2.4億立方米。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伊春林區終陷『兩危』,四大矛盾凸現。
一是資源性矛盾,成過熟林僅剩2%,且都在自然保護區,而廣大林區則無木可采;二是結構性矛盾,單一的木材生產,其他產業沒有發展起來;三是體制性矛盾,政企合一,企業辦社會,難堪重負;四是社會性矛盾,因失業、欠發工資等原因,導致職工群體上訪不斷。
2003年,伊春新領導班子,在總結以往經驗教訓、反復調查研究後認為:伊春屬再生性資源型城市,不同於油城、煤城等一次性資源型城市。因此,在經濟轉型過程中,要首先保護、培育、發展好森林資源,並利用資源優勢,發展壯大木材精深加工、生態旅游、生態畜牧、綠色食品、北藥等替代產業。
超采、盜伐、毀林,是伊春難以根治的三大頑癥。針對三大頑癥,他們開出一劑良方———『三個決不』:再困難決不向林子伸手,再困難決不以資源換取暫時利益,再困難決不以犧牲生態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對超采、盜伐、毀林進行嚴厲處理、打擊。2003年至今,該市共處分林業局長9人,撤職林場場長14人,追究刑事責任800多人。
去年9月1日,伊春又以市長1號令形式向全市公布:全面停止砍伐天然紅松。
一番努力後,超采、盜伐、毀林等現象,得到了有效遏制;森林資源,得到有效保護。鑒於伊春對森林資源保護做出的突出貢獻,前不久,聯合國授予該市『綠色伊春』稱號,授予市長『森林使者』稱號。
林要保護,人要吃飯。那麼,怎樣纔能從根本上保住資源,同時又可解決林區職工奔小康難題?新班子認為:關鍵是要解決林業職工與森林資源責權利不統一的矛盾,進行林權改革,讓林業職工家家有其山,戶戶有其林。
目前,此項改革,已在該市桃山林業局開始實驗。結果表明,林權活了,希望有了。
林權改革,不僅使林區職工奔小康有了保障,也使他們在森林培育及管護上更加精心。職工欒德利補植落葉松1.25萬株,成活率達98%,使每公頃林木株數,由原來的800多株,增加到4000多株,且由於每天精心管護,林中至今沒少一棵樹。
替代產業迅速發展。五營林業局今年僅綠色食品產業中的黑木耳一項,產量就高達2500噸,實現銷售收入1.2億元,木耳栽培戶戶均純收入超2萬元。以都柿、山葡萄、五味子等山野果為原料的果酒、飲料生產企業,也迅速發展到7家,實現產值近億元。
今年上半年,伊春新興替代產業實現增加值已達19.8億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