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1日電 題:古稀老漢撿碎磚鋪起百米路記雙城市社區黨員志願者標兵劉恩忠
2005年初,雙城市首次以一名普通共產黨員名字命名的路正式掛牌。『恩忠路』掛牌當天,群眾自發來到這裡舉行慶祝活動。
這條路,因70歲的退休老黨員劉恩忠而得名。有人說,它已不僅是一條紅磚路,更是一座共產黨員的精神豐碑,鐫刻著為民奉獻的黨員本色和高尚品德。
『紅磚老人』整修百米胡同
在古堡雙城市的奮斗社區,黨員劉恩忠還有一個稱呼———『紅磚老人』。
雙城市雙城鎮車站社區有一條沒有名字的胡同,多年沒人整修,路面破損嚴重,冬天冰包堵道,夏天泥濘難行,老百姓出入十分不便。2002年末,老黨員劉恩忠從哈鐵機務段退休後到此居住,看到這種情況,他決定整修這段近百米長的胡同路面。於是,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騎上三輪車,穿行於大街小巷、建築工地,撿拾一塊塊廢棄磚頭然後拉回來,鋪築胡同路面,一天一車,整整用了一年的時間,終於把胡同路面鋪築完成。街坊、鄰居為感謝老人義務鋪路,為胡同起名叫做『紅磚胡同』,並親切地稱劉恩忠為『紅磚老人』。鄰居賈宏陽逢人就說,這條紅磚路讓我們知道了共產黨員的榜樣作用。
社區環境不僅標志著居民的文明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居民的身心健康。胡同南側有個公廁因年久失修無法使用,劉恩忠發現後對其進行徹底修繕和清理,還自掏腰包買來石灰粉進行定期消毒,使居民上廁所不再是難事。
退休不褪黨員本色
進百家門,管百家事,劉恩忠心裡始終裝著社區百姓。
看到社區的離退休老同志,一些人不是憋悶在家裡,就是聚堆打麻將,甚至個別人還參與迷信活動,劉恩忠找到社區內徐富有、盧宗水等幾位退休老黨員,道出想組建『社區心連心老年秧歌隊』和『老年藝術團』的願望,得到了大家的贊同和支持。
萬事開頭難。為使剛剛創建的隊伍不斷壯大,劉恩忠挨家挨戶做思想工作;為配齊樂器、服裝和演出道具,劉恩忠提出用『內部捐獻一點,請求贊助一點,爭取扶持一點』的辦法來解決;為提高演出水平,劉恩忠經常邀請市文化局的專家來團指導。經過不懈努力,秧歌隊由最初的16人發展到300餘人,藝術團也由最初的8人發展到37人。6年來,劉恩忠始終以『弘揚先進文化,奏響時代旋律』為己任,組織秧歌隊義演1200餘場,為鄉村、企業、部隊、學校義務送戲300餘場,極大地豐富和活躍了社區文化生活。
退休不離崗不松勁,退休不褪黨員本色。劉恩忠用自己的點滴行動,踐行著一名共產黨員的為民服務和奉獻的宗旨。2004年以來,他先後被評為『雙城市黨員志願者標兵』稱號、哈市『創建平安哈爾濱模范義務看護員』稱號。
黨員志願者社區一面旗
『共產黨員沒有退休那一天』,社區內群眾的苦與樂,時時牽動著老共產黨員劉恩忠的心。
社區第三居民組的袁永超是孤兒,又是喪失勞動能力的殘疾人,生活沒有保障。退休後,劉恩忠一天幾次往袁永超家裡跑,幫他做家務,同他拉家常,為他送些日用品和藥品,後經劉恩忠多方協調,袁永超被送進了社區福利院。
社區居民關秀芝下崗多年,丈夫每月不足400元的工資是一家老小的生活來源。2002年7月,她的丈夫突然得了腦梗塞,家裡拿不出錢來救治,急得關秀芝發起了高燒。聞訊後劉聞忠一邊幫忙聯系醫院,一邊動員秧歌隊成員為其捐款8000餘元,使患者得到了及時救治。
『社區建設靠大家,我為社區做點啥』,在劉恩忠的組織和帶動下,他所在的社區組成了30人的退休老黨員義務治安隊,深入到居民區日夜巡邏。黨員的行動是一面無聲的旗幟,在他的帶動和感召下,居民群眾自覺投入到社區建設中,形成了人人心系社區、個個服務社區的良好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