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2日電 今年以來,在方興未艾的『紅色旅游熱』中,全國各地游人慕名來哈探訪。在哈爾濱市推出的紅色旅游景點中,一些經典的陳列館、紀念館令游人大開眼界,同時由於一些名揚在外的紅色旅游資源保護不好、開發不夠或已經消失,令許多游人遺憾而歸。
我們有什麼?
重要革命遺址有100多處
資料顯示,從1923年10月中共哈爾濱組組建到哈爾濱解放,有千餘人次的地下黨員在哈從事革命活動,先後建立了中共哈爾濱組、特別支部、北滿特委等;湧現出趙一曼、楊靖宇、趙尚志等大批優秀共產黨員和民族英雄;劉少奇、周恩來、瞿秋白等亦相繼到哈從事革命活動。一些革命遺址在艱苦卓絕的斗爭歲月中誕生並留存至今。
經市社科院、市旅游局等部門調查統計,哈爾濱市重要的革命遺址目前有100多處。
我們缺什麼?
許多遺址湮沒在街巷中
河南游客、歷史學教授李祥林來哈探訪原中東鐵路工人代表座談會遺址。據李教授介紹,這座位於河廣街1號的革命遺址,是1930年劉少奇第二次來哈領導工人運動的活動地點,這裡雖然已被列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並掛上了紀念牌,但未被開發。來哈尋找1948年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的北京游客叢淑苗,看到這處舊址雖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卻未開發為紅色旅游景點。據叢淑苗講,第六次全國勞動大會由李立三致開幕詞,陳雲作《關於中國職工運動的當前任務》的報告,這次會議作用深遠、影響巨大,在我國工運史上是空前的。此外,據記者調查,未被開發的『紅色遺址』還有周恩來來哈時曾居住的哈爾濱救國喚醒團總部遺址(道外區北五道街)及護送中共六大代表秘密接待站(現為哈爾濱畫院樓址)等。
哈爾濱市獨有的紅色旅游資源長期湮沒在街巷中令人遺憾。談起其緣由,一些業內人士在痛心之餘也透露出幾絲無奈。據介紹,市委、市政府對革命遺址保護一直非常重視,有的遺址在多年前已被批示進行開發,但由於歷史遺留問題及部門利益的牽扯,開發計劃始終未能實現。有的遺址由於城區拆遷改造而服從大局被拆除或改換容貌。據市旅游局有關人士介紹,哈爾濱市目前有10多處建築尚存但缺乏有效的保護和管理、沒有對外接待游客的革命遺址。
我們做什麼?
讓紅色旅游走出紀念館
在方興未艾的紅色旅游需求面前,哈爾濱市諸多沈睡的資源如何被有效利用起來?市社科院旅游發展研究所有關專家提出,從宏觀上講,應對全市紅色旅游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在此基礎上進行科學的市場分析,確立發展的目標和建設的項目,為哈爾濱市開展紅色旅游提供科學依據。
有關專家還提供了一些可行性方案。如由旅游部門牽頭啟動遺址保護工程,在市民中宣傳遺址文化、開通遺址保護開發行政審批『一條龍』服務,對於從遺址原址中遷出的單位和居民應給予較高的補償等;將一些規模小、接待能力差的革命遺址與周邊的其他遺址整合開發;對已拆除的有價值的革命舊址應立牌、掛牌或立雕像加以說明。還可將哈爾濱市的紅色旅游同兄弟省市的紅色旅游結合起來,如在邊境開展紅色之旅,或將抗聯在黑、吉、遼三省活動的革命遺址加以整合,形成專項主題旅游線路。這樣,哈爾濱市就能豐富紅色旅游的同容,給游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