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3日電 距離10月31日哈爾濱設立關道衙門100周年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哈爾濱市『千年文脈、百年設治』的慶典活動也隨著道臺府的恢復重建而越來越牽動人心。今天上午,黨史、社科、文聯、檔案等方面30多位專家、學者參加了哈爾濱『千年文脈、百年設治』座談會。
『紀念設治100周年,是對哈爾濱城市發展歷史的一次系統回顧,是繼承歷史、延續文脈非常明智的舉動。』省社科院研究員李述笑的觀點得到了與會者的認同。同時,與會專家、學者還就哈爾濱歷史追溯、哈爾濱發展中問題研討等方面發表了各自的看法,暢談哈爾濱未來的發展走向和趨勢。
省檔案局還在座談會上展示了有關哈爾濱關道設治方面4件珍貴的第一手史料和研究情況。其中,包括100年前濱江關道往來的奏折、諮文、道臺府衙署房圖以及第一任道臺杜學瀛的履歷。另外,在研究過程中,省檔案局工作人員也發現了清朝末期,委任官員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趨向。據省檔案局申國政處長介紹,從第一任道臺杜學瀛開始算起,相繼幾任道臺的年齡分別是54歲、38歲、33歲。同時,知識水平也不斷提高,第二任道臺薩蔭圖精通俄文、法律,還曾赴日本考察造紙。而第三任道臺施肇基盡管只有33歲,但絕對稱得上是個『高纔生』。施肇基更是先後入讀康乃爾大學、哈佛大學,最後獲得博士學位。
座談會上,專家學者對未來哈爾濱如何快發展、大發展發表了意見和建議。哈爾濱市文聯副主席、著名作家王阿成說,歷史文脈和文化積淀在給新時期文藝創作提供不斷發展基石的同時,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哈爾濱市規劃局副局長、博士後吳松濤還介紹了哈爾濱未來20年的城市發展規劃策略。吳松濤說,哈爾濱空間發展戰略將哈爾濱市城市空間從圈層蔓延走向軸向拓展,從緊湊團塊走向分散組團,從大城市模式轉向都市區模式。概括地說,就是『北躍西擴、南延東優、中興外聯』。重點建設松花江以北、呼蘭河兩岸地區,開發群力地區,發展平房地區,優化整合哈東工業區、成高子、新香坊、團結、動力東側等地區。同時,調整優化中心城區用地布局結構,推進城市的更新和復興,最終構築哈爾濱市都市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