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大慶糧食總產可達8.395億公斤 比上年增6.205億公斤
2005-10-13 14:31:43 來源:黑龍江農業信息網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大慶10月13日電 2005年,注定是個豐收年:老天格外眷顧這片大地,風調雨順,降水量豐富又分配均勻;『兩免一補』的農業扶持政策,黑龍江大慶市9812萬元的糧食直補,如甘露一樣灑進農民心田,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田積極性;加上農業的高投入、高科技、高標准、高水平,想不豐收都難!2005年,全市糧食總產預計可達到46.79億斤,比上年增加12.41億斤,是近些年來增產最多的一年。

  高投入帶來高產出

  今年,全市農業種植業總投資達9.3億元,比去年增長9.4%,平均畝投入比去年增加9.8元;投入化肥23.1萬自然噸,特別是農肥投入大量增加,平均畝施農肥2.4立方米,畝增施農肥0.4立方米,為近年來少有。

  水利是農業的基礎命脈,大慶市非常重視對農田水利設施的投入,並把重點放在抗旱保收建設。

  今年是大慶市400萬畝抗旱保收田工程正式啟動的第一年,目前已建設完成了73萬畝旱田噴灌及1萬畝膜下滴灌,分別分布在22個鄉鎮、99個村,新打機電井1010眼,利用原有井1390眼。至此,全市農業節水灌溉累積投資7877萬元,先後建成噴灌工程1484處,管灌工程1352處、微灌工程902處,控制灌溉面積72.12萬畝。

  今夏,持續降雨對肇源農田造成一定威脅,然而,肇源人對此卻一笑而過。原來,今年,是肇源農業基礎建設投入最大、效果最佳的一年。全縣集中財力,投資1288萬元,在浩德、大興、頭臺、二站建設了12.2萬畝抗旱保收田。同時,開工建設了一批排蓄水工程,新建的二站小河子排澇工程,及時有效地緩解了幾次較大的降雨,古恰、薄荷臺、茂興、頭臺等12處蓄水池工程的建設,在今年除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科技助長糧食大豐收

  糧食要高產,全靠科技帶。

  如果問,種田,農民最渴望的是什麼?回答只有一個:農業生產新技術。

  今年,全市重點農業技術推廣項目13大項,69小項,示范項目11項,全市累計推廣農業新技術達1742萬畝次,其中,測土配方平衡施肥技術推廣面積73萬畝;農業標准化生產技術100萬畝,有機、綠色農產品栽培技術100萬畝;甜瓜套種大豆技術15萬畝;主要農作物病蟲草鼠害綜合防治技術500萬畝;優質高效經濟作物栽培技術96萬畝;抗旱、節水、保苗綜合技術482萬畝;棚室生產高產、高效栽培模式技術1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新品種10.5萬畝;無公害蔬菜生產技術20萬畝;青貯飼料玉米高產栽培技術85萬畝。同時,全市農業優良品種覆蓋率達95%以上。

  今年,農業技術項目覆蓋了全市所有村屯,達6.5萬戶,預計累計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達2.5億公斤,預計可為農民增加經濟效益3.2億元。

  在肇州,『套種』技術已走進了全縣的每一個農戶家,其中,地膜甜瓜套種大豆技術運用最廣、收益也最好。9月21日,在托古鄉宜林村,種田能手唐守文帶領記者來到他家的『瓜豆』套種地。這裡,早已不見瓜秧,套種的大豆秧上,已掛滿了串串飽滿的豆莢。今年,唐守文選擇了鑫飛甜瓜品種,采取育苗移栽覆膜栽培技術,套種了15畝地。僅甜瓜一項,就給他帶來了1200多元的畝收入,剝開膨漲的豆莢,露出滾圓的黃豆,唐守文喜滋滋地說:『這樣套種技術,瓜甜豆好品質高,一畝大豆能淨賺近500元,這可是賣完瓜後偏得的呀!』

  今年,這個村共種了5000畝瓜豆,僅套種的黃豆一項,就增收200多萬元。這種『套種』技術不僅在全縣得到推廣,就連吉林、內蒙古、遼寧等地的農業部門也都紛紛上門取經,其中,地膜甜瓜還創出了自己的品牌,『飄洋過海』到了俄羅斯。

  為了讓農業技術飛進千家萬戶,每個月,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和各縣區農技推廣中心,聯合組織科技培訓和送技術下鄉活動。每次,不同專業專家組成的專家組,深入到村屯、地頭,現場傳授技術。春耕前,在大同高臺子鎮,市農技推廣中心與大同區農技推廣中心聯合,組織了7名專家授課,《高效節能日光溫室蔬菜病蟲害防治技術》《玉米黑穗病和玉米螟防治技術》《主要經濟作物間套復種技術》,吸引100多名農民參加培訓。截至目前,全市農技推廣系統共組織技術乾部下鄉220人次,辦班598場,培訓技術骨乾1135人次,培訓農民26.7萬人次。

  科技示范園成農民天然課堂

  讓農民接受新技術,最好的辦法是『眼見為實』,於是,農業科技園區成為最好的試驗田。今年,全市開闢了70個各類農業科技園區,實行分類指導,統一規劃,集中推進,使園區成為新技術、新品種試驗示范及推廣的技術陣地,使之在農業生產中起到典型帶動作用。9月25日,在肇源鎮四方山村的百畝試驗田,記者看到,成熟的水稻為大地披上了金色衣裝,飽滿的稻穗迎風掀起陣陣漣漪。今年,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在這裡示范了5個、試驗3個水稻新品種,畝產均在600公斤以上。推廣中心副主任孫連臣告訴記者,試驗田成了農民的活課堂,目前,已有上千名農民自發地到這裡取經。現在,大多數稻農種松粳3號,雖然產量高,但耐鹽鹼性較弱。這次,試驗田的對比,發現松粳7號、騰系小町兩個品種,產量也在600公斤以上,而且米質好,抗逆性強。有了試驗對比田,不用說,來年,一些稻農會搶著種這兩個品種的水稻了。

  杜爾伯特縣農業科技園區,今年投資180萬元,新建了一個配肥廠,園區規劃有試驗園、示范園、中草藥展示、青貯牧草展示、名特優蔬菜展示園區、果樹栽培示范區、良種繁育等6個展示區。林甸農業科技園區120畝,共落實國家、省市和自擬項目12項,主要有萬壽菊新品種對比,大豆種衣劑對比,肥料對比等試驗、示范項目。

  標准化拽著產量跑

  今年,農業再掀標准化高潮,全市把推行標准化生產作為高標准、高質量搞好農業生產的關鍵。為擴大標准化生產的覆蓋率,市農委制訂實施了標准化生產方案,並在市政府常委會上討論通過。全市實施過程中,技術規程做到了任務落實到地塊,生產操作規程到田間,技術承包人員到農戶,規程到農戶。今年的標准化建設,重點采取了標准化與規模化相結合、標准化與園區化相結合等措施,突出水稻、專用玉米、優質大豆、馬鈴薯、青貯玉米、瓜菜等六大作物標准化生產,標准化生產示范區建設面積達100萬畝,遍布全市41個鄉鎮、224個村、821個屯、7874戶。

  本著良種與良法、農機與農藝相結合的原則,大慶市還實施了『十百千』工程,即10個標准化生產示范鄉、100個標准化示范村、1000戶標准化示范戶,以此帶動了全市農業標准化生產面積513萬畝,佔總耕地面積的58%。

  今年,全市種植的44.7萬畝水稻,有20萬畝實行了標准化生產,有12個鄉鎮14043個農戶加入到水稻標准化種植中。標准化生產,首選優良品種,應用先進的育苗技術,改傳統的手工密植為早育稀植,機械插秧機械收獲。

  為了推進標准化生產,4月8日,大慶市在肇源召開了全市水稻育秧現場會;4月14日,在肇州召開了全市玉米標准化生產現場會;5月17日,在肇源召開了全市水稻機械插秧現場會。9月26日,林甸三合鄉南崗村一片標准化稻田裡,宮洪財家15畝系選一號早熟品種已經開始收割,老宮笑著介紹:標准化作業,每畝能省2公斤稻種,降了成本不說,還減少了病蟲害,能增產10%到15%。

  訂單農業推進產業化進程

  訂單農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企業規定生產操作規程、標准和質量,農戶按訂單種植,企業按保護價收購,市場價高時,隨行就市,優質優價,企業與農戶雙贏。更重要的是,訂單農業推動了全市農業產業化快速發展。

  在肇源,佔龍農業、草原興發、北大荒米業、天源食品、太太香米業等龍頭企業,紛紛向農戶伸出合作之手,簽訂訂單水稻20萬畝、谷子5萬畝、罐頭原料5萬畝、甜菜2萬畝、白瓜子及萬壽菊各5000畝,全縣33畝定單農田成為企業『原料車間』,訂單農業佔全縣耕地總面積的20%。

  在林甸,圍繞日月集團、碧港淀粉兩大龍頭企業原料需求,今年重點培育和推廣了高油高蛋白大豆和馬鈴薯品種,訂單面積達60萬畝。

  在杜爾伯特,10餘家引進的龍頭加工企業,帶動了農產品的深加工和大流通。根據市場需求,依靠龍頭企業,拉緊產業鏈條,全縣重點發展了蔬菜、水稻、貢米、花米、芝麻等特色產業生產。

  農業機械化為土地插上翅膀

  今年,林甸四合鄉新豐村,種田大戶吳繼方又樂得合不上嘴了,在他承包的1800畝地裡,葵花、黑豆、芸豆、黃豆,啥來錢多,他種啥,而且,樣樣增產豐收。對吳繼方來說,今年,20萬多元的純收入已經不是問題。31歲的小吳之所以敢包下這麼多地種,全仗著滿院的『活財神』———一臺東方紅1204,兩臺東方紅802,4臺小四輪,加上收割機、重耙機、播種機、懸耕機,全部家當超過了40萬元。有了這些機械『橕腰』,他種田的膽子越來越大,收益也越來越多了。

  機械化,小家小戶行不通,也行不起。明白了這個道理,農民把目光投向了農機合作社。在肇州托古鄉宜林村,省農業開發肇州西林機械合作社的牌子不可小視,這裡,國家投資股佔25%,餘下的75%股份由農民自發入股,村民入股每股27.6元,政府匹配100元。一些夢想早日走上機械化之路的農民,積極入股。目前,已有100多戶村民入股,購進了2臺東方紅1002、一臺紐荷蘭膠輪車、一臺挖溝機等。他們訂購的扒苞米小型機械,每小時能扒3500公斤苞米。書記項友吉滿懷信心地說:現在,機械合作社可大有發展,小家小戶種地,機械重復作業,土地嚴重板結,機械化一次性連片作業,不僅解決了土地板結問題,還提高了種地水平,降低了種地成本。

  越來越多的農民把『寶』壓在了機械化作業上,今年,全市新購進了大中型農機1070臺,配套農具1850套,僅水稻插秧機就更新了165臺。

  肇源薄荷臺鄉葫蘆系村平川屯,種稻能手王井波告訴記者:過去種水稻,光插秧,最高時每畝人工費達到55元,而且,農忙季節,僱不到人是常有的事,在鄉政府的鼓勵和扶持下,他買了一臺插秧機,種了125畝水稻,從根本上解決了人工插秧投入大,人手沒保證的問題,僅此一項,125畝地就省下近2萬元錢。王井波掐指算了算,笑了,很有信心地說:今年,省下來的錢再加上新技術、新品種的應用,種水稻純收入就能達到5萬元左右。今秋,金色的大地上,收獲的農民笑開了顏。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