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走進三江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濕地管理站成為『東方第一站』
2005-10-13 17:24:27 來源:東北網-生活報  作者:李曉滿 崔立東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3日電 9月的三江濕地已經是涼風習習,由於晝夜溫差大,當我們早晨到達三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抓吉管理站的時候,站長焦健是穿著棉軍大衣迎出來的。

  三江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抓吉管理站位於有著『中國東極』之稱的撫遠縣抓吉鎮烏蘇裡江邊,號稱『東方第一站』的抓吉管理站與著名的『東方第一哨』相距不足一公裡,可它遠沒有『東方第一哨』出名。

  我們登上十幾米高的抓吉管理站瞭望臺的那一刻,纔真正領略了三江濕地的神奇魅力以及它帶有異國情調的濕地風光———眼皮底下就是被我們稱作『抓吉山』的俄羅斯大赫黑契爾國家自然保護區的山脈以及抓吉山腳下、烏蘇裡江岸的俄羅斯村捨和東正教堂。

  瞭望臺上的風力足有六七級,『一早一晚我們都得穿上棉大衣,這裡溫差大,不少人都患上了風濕病。』站長焦健說。

  抓吉管理站管護的濕地面積近2萬公頃,除了站長焦健外還有一名工作人員。一條大黃狗、一臺北京吉普、一艘快艇陪伴他們兩個人長年駐守。

  『抓吉管護區的管護工作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好做的。』焦健站長說,『撫遠縣地廣人稀,耕地資源相對較多,於是人們對開發濕地的興趣並不大。加之抓吉管護區域鄰烏蘇裡江,江水直接威脅著那些企圖開荒種地的人們。』

  『到濕地裡打魚、捕鳥的幾乎沒有。』焦健站長的話,我們通過高倍望遠鏡得到了印證。茫茫濕地上,除了悠閑舒展雙翅的白鶴以及其他一些不知名的鳥外,連個人影都看不到,高倍望遠鏡稍稍高抬幾分,遠在俄羅斯境內的村莊即被拉到眼前。

  據三江保護區科研宣教科科長吳智夫介紹,三江平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黑土平原之一,是北溫帶極具代表性的低地高寒濕地生態系統,是全球同一氣候帶上具有較高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區域。三江自然保護區是三江平原地勢最低的部分,因此是三江平原的一個重要代表,是三江平原原始沼澤的核心和縮影。

  三江自然保護區是三江平原經過長期開發後,目前僅存的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塊濕地,也是東北地區保留最完整的淡水生態系統。由於自然環境的優勢,三江濕地吸引了大量鳥獸繁衍生息,並成為多種旅鳥遷徙的停歇主要通道和繁衍棲息地。由於食物的豐富,也為各種冬候鳥創造了良好的取食和繁衍棲息的場所。三江自然保護區通過對周邊環境的治理,使區內處於最少乾擾狀態,自然環境破壞較少,原始生態景觀尚無明顯的結構變化。

  焦健告訴我們,這些年,由於保護濕地的宣傳不斷加強和人們環保意識不斷提高,在濕地裡私撈濫捕的現象明顯減少。焦健說,『保護濕地就是保護人類自己』,當地老百姓已經越來越深知這個道理。

  濕地簡介

  地理位置:位於三江平原的東北角,地跨撫遠、同江兩縣市,是黑龍江和烏蘇裡江匯合的三角地帶,北隔黑龍江,東隔烏蘇裡江與俄羅斯毗鄰。

  面積:198089公頃,其中江河、湖泡面積6003公頃,佔總面積的3%。森林面積18342公頃,佔總面積9%;耕地面積33700公頃佔總面積的17%。

  動植物:植物物種近800種,主要以禾本科和沙草科為主。有哺乳動物12科37種,鳥類40科231種,兩棲類4科5種,魚類17科77種,昆蟲41科500餘種。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白鸛、黑鸛、丹頂鶴等9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有天鵝、鴛鴦、黑琴雞等33種。

  保護級別:三江自然保護區1994年建區,2000年晉昇國家級,2002年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