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南方農民工很難熬 農民工天寒心冷建冰城
2005-10-17 06:09:25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慶成 王妮娜 羅彥坤 曲繼琛 王洪亮 陳淑傑 吳宏林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電 『一場秋雨一場寒』,當秋雨夾帶著陣陣涼意降落在深秋的哈爾濱時,冰城的氣溫也隨之降到了零攝氏度左右。農民工就在這樣寒冷的天氣裡為冰城的建設辛勤勞作著。連日來,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市20餘處工地,發現農民工們身著單衣,住在四面漏風的帳篷和簡陋的工棚裡。

  13日,根據天氣預報,當天的最低氣溫是零上1攝氏度。傍晚,記者來到哈爾濱工程大學校園附近的一處工地。在低矮的樹叢中,幾個排成一排的帳篷就是農民工的棲身之所。單薄的帳篷四面有明顯的縫隙,帳篷窗口的布簾還不能完全關嚴,寒風直接從縫隙中灌入了帳篷。帳篷裡沒有任何取暖設施,記者感覺這裡幾乎和外面一樣寒冷。農民工的床是用木板和鐵架臨時搭建的,上面還凌亂地散放著沒有收拾起來的行李。記者隨手摸了摸他們的被子:只有薄薄的一層,並且還能感覺到冰冷的潮氣。在昏暗的燈光下,電飯鍋、臉盆、破舊衣物散落在潮濕的地上。

  記者在道外區富錦街的一處工地看到,農民工們住在工地旁邊的一排簡陋的工棚裡,他們身上仍然穿著單薄的夏裝。農民工小王告訴記者,他們從8月份就在這裡施工,還有一個半月工期纔能結束,他們並沒有准備過冬的衣物。在這個20餘平方米的工棚中,竟然擠進了22個人。『這樣擠在一起,晚上還能暖和一些。』小王說。

  記者在位於江北大學城哈爾濱師范大學附近的一處工地上看到,這裡的工棚是用白鐵皮制成的。記者走進一間不足40平方米的工棚,一股霉味迎面撲來,在這個不大的空間裡,所有的床都是上下兩層的板鋪,工棚裡一共住著二十幾個人,床上零散地放著農民工們換下來的衣物,骯髒的鋪蓋胡亂堆起,屋內幾乎沒有立足之地。農民工許某告訴記者,他家在肇東,今年6月起就在這裡做小工。這個工程雖然乾得很快,但是最早也得到11月份纔能完工。許某說,現在江北很多工地上的條件都是這樣,房子是臨時搭建的,夏天熱,冬天冷。雖然現在還沒有到冬天,但是江北的樓少,風也大,大家乾活的時候都穿著單衣,在寒風中被凍得直哆嗦。晚上睡覺時都不敢脫衣服,可到了後半夜還是要被凍醒。

  記者在利民開發區臨近學院路的一處工地看到,這裡的工棚是用磚倉促砌起來的。來自安徽滁州的周師傅告訴記者,隨著工程接近收尾,家在哈市附近的農民工基本上都已經回家,但像周師傅這樣的南方人多數會瓦工,所以他們基本上是工地最後一批撤離的。『等到牆弄好了後,拿到工錢了,我們也可以回家了。這裡的天氣乾冷乾冷的,比我們當初在家裡時想象的還要差。晚上工棚裡到處透風,經常被凍醒。』周師傅說,『工程完工後纔給工錢,我們根本捨不得買衣服。』

  14日19時許,記者在開發區黃河路上的一處建築工地門前看到,一群農民工正在購買舊衣服。來自虎林市的小趙告訴記者,他們在這兒做力工已有四個多月了,眼看天氣轉冷了,工友們都選擇就近買一些舊衣服來御寒,因為這樣既不會誤工,又可以省下不少錢。

  家住遼寧的老李連給自己買件舊衣服都捨不得。他雖然只有43歲,但滿頭白發卻讓他看上去蒼老得多。他的兒子正在上高三,每年都需要大筆的開銷,僅僅靠家裡每年種地所得的收入是遠遠不夠的。為了給孩子籌到足夠的學費,他每年都要輾轉於全國各地的工地打工。因為沒有什麼技能,老李只能乾體力活,每天他都要背著重達幾十公斤的建築材料走上十幾公裡的路。每天收工以後,老李都感覺全身像散了架似的疼痛……即使這樣的辛苦,這樣的勞累,但為了孩子能有個好出路,可以不像自己這樣『出大力』,老李感到付出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責任編輯:張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