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園區放大產業發展平臺 聚焦哈大齊工業走廊園區篇
2005-10-17 09:05:54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日報  作者:王瑋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電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魅力來自兩個方面。有了雄厚的發展底蘊,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的心態變得越來越開放;他們將腳下的土地闢成一個個園區,渴望著『滿眼藍天綠地,處處鳥語花香』的景象到來。

  航空航天工業園,機電配套園,石油化工園,醫藥工業園……各種主題鮮明的園區令人眼花繚亂。投資者只需靜下心來,尋找自己的位置就可以了。哈大齊工業走廊發展的引擎已經開啟,它將迎來一個發展的巔峰。

  打造和諧園區

  園區是項目建設和企業發展的載體,是招商引資、產業集聚的平臺。打造一個什麼樣的園區,不僅關系著園區自身的未來發展,更關系著哈大齊工業走廊發展的後勁和生命力

  放眼望去,在國內外園區建設中,蘇州工業園引人矚目。記者曾懷著這樣的疑問到蘇州工業園采訪:自1994年破土啟動以來,園區區域經濟以年均47%的速度增長,這個奇跡是怎麼創造的?

  蘇州工業園的規劃可謂『一步到位』。園區一次性規劃即在70平方公裡,這在全國的園區建設中也是首屈一指的。一次性規劃完整,先規劃後開發是蘇州工業園的一個顯著特點。園區的宏圖大略吸引了眾多世界五百強企業在此聚首。此外,道路、燃氣、供熱、住宅、綠地,甚至提供日常服務的『鄰裡中心』都讓他們非常滿意。經濟巨人匯聚,創造經濟奇跡也就不奇怪了。

  當我們將目光從蘇州工業園收回,再看哈大齊工業走廊的規劃與建設,思路便開闊了許多。

  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園區建設可以用大氣磅礡來形容。因哈、大、齊屬於不同地市,因此,在園區規劃時,首先打破了行政區劃界限,由省裡制定總體規劃,走廊內各市負責園區的詳控規劃,並具體組織實施。這樣有分有合的結果是,各個園區建設既體現了各自的區域特點和產業優勢,又與整個哈大齊工業走廊渾然一體,堪稱『佳作』。

  與蘇州工業園相似的是,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園區規劃格外注重基礎設施建設,以市場化方式使用政府啟動資金和開發銀行貸款進行園區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招商引資平臺。園區布局、產業發展方向和道路、供排水、通信等基礎設施、尤其是現代物流,由政府統籌規劃,有條件的園區還可以統一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比如說,歐美亞高新技術產業區將打造兩條線,一是研發、孵化、加工『一條龍』,二是居家、購物、教育、醫療『一條龍』,以滿足高新技術人纔的生活需求。

  在齊齊哈爾富拉爾基啟動區,為企業著想、為企業服務已成為人們的一種自覺行動。優良的環境,優惠的政策,一流的服務,使這裡成為『候鳥』的棲息地。目前,工業走廊齊齊哈爾段已經確定的入園企業達20多家,10家企業開工建設,為一重集團、黑化集團等大企業形成了良好的配套能力。

  不難看出,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園區建設從一開始就站在了一個高起點上。從本地實際出發,借鑒國內外經驗,打造和諧園區,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入駐,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開了一個好頭,更加精彩的篇章還在後頭。

  新老園區攜手發展

  正如專家建議的那樣,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要充分考慮走廊內的產業與原有產業、資源和布局統籌發展,協調共進,從而防止重復建設,低水平擴張

  看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發展,如果僅僅將目光聚焦在新型園區的建設上,未免有失偏差。哈大齊工業走廊真正展示的是新老園區攜手發展的壯麗場面。

  在哈爾濱松北區,對俄經貿科技合作園區、歐美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已全面啟動,電、暖、路、通訊、給排水等設施正在進行管線敷設。一片片平整的土地,一條條新建的道路,為剛剛建區不久的松北區平添了更多活力。據了解,作為哈大齊工業走廊江北工業新區的啟動區,位於松北的兩個園區是動作快、效果明顯的區域。一些性急的企業已經開始在這裡尋找自己的位置。

  這是哈大齊工業走廊上新型園區建設的一個縮影。在哈爾濱、大慶、齊齊哈爾,這樣的新型園區正在規劃建設,有的已經啟動,有的正待開發。

  值得一提的是,工業走廊內的新建園區,與走廊內原有的工業基礎相呼應、相促進,正在形成新老園區攜手共進的場景。正如專家建議的那樣,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要充分考慮走廊內的產業與原有產業、資源和布局統籌發展,協調共進,從而防止重復建設,低水平擴張。

  在哈爾濱平房工業新區,原有的產業基礎正在得到充分釋放。平房工業新區包含開發區工業園區、動力工業園區、平房工業園區等3部分。三個園區互相連接,將開發區哈平路集中區、平房三大廠環繞其中,與三大動力遙遙相望。開發區工業園區內闢有航空航天工業園。主要以哈航集團為依托,發展為支線飛機、直昇機、新型多用途飛機等主機產品服務的配套產業。金屬材料工業園,重點建設大型鋁鎂合金板材項目,引進新型輕合金材料、塑鋼復合材料等項目,形成金屬材料加工園區。動力工業園區的機電配套園,為提高電站設備配套規模和水平,推動電站配套企業發展,以機電配套園區為載體,重點引進電站配套企業,形成電站配套產業集群。

  不難看出,這些園區之間既有分工,也有合作。作為產業發展鏈條上的重要一環,主機廠與配套企業之間正在成為有機的整體。

  園區效應漸顯

  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建園區,引企業,上項目,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即可解決下崗職工和新增勞動力的就業難題

  園區建設使優勢產業的集聚效應日漸顯現。僅在哈爾濱香坊工業新區,即有農業研發園區、北大荒產業園區和食品產業園區同臺亮相。農業研發園區主要依托東北農業大學實驗基地,建設科研教育區,發展農業科研、示范、試驗、推廣等產業,輻射全省農業發展。北大荒產業園區則主要建設農業食品產業深加工、生豬、肉制品深加工、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業。食品產業園區則以現有九三集團惠民食品有限公司為依托,重點發展油脂、大豆蛋白、糧食、蔬菜、肉制品深加工等綠色食品產業。

  醫藥工業園區同樣令人振奮。哈爾濱平房工業新區中有專門的現代醫藥工業園。利用『哈藥』品牌優勢,加快建設以哈藥集團冠名的醫藥園區,承接醫藥集團的資本擴張,使其成為國內外醫藥大企業集團與我省醫藥工業聯合與重組的平臺。放大現有三精、藥六等品牌效應,進一步向新區擴大產業規模,加快發展新型藥物制劑、生物制藥、生物保健藥等產品。

  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雖然現在哈大齊工業走廊還在起步階段,但其招商引資的獨特魅力已經開始顯現。無論是在哈洽會上,還是在廈門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亦或在其他各種展會,哈大齊工業走廊已經牢牢地吸引了中外客商的目光。哈爾濱韓國工業園奠基,哈爾濱平房工業新區動力工業園區和大慶出口加工區分別舉行開工建設儀式,如此等等,正在把哈大齊工業走廊的美好規劃變成現實的生產力。

  當人們更多地關注工業走廊所帶來的經濟效益時,它還有一個社會效應似乎更加值得關注。那就是,哈大齊工業走廊的建設,改變了走廊沿線的人口結構,推進了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是一項事關長遠的重大工程,與城市的繁榮發展、群眾的根本利益息息相關。建設哈大齊工業走廊,建園區,引企業,上項目,創造出更多的就業崗位,即可解決下崗職工和新增勞動力的就業難題。隨著走廊建設的進一步深入,必將為更多的勞動者提供就業機會。工業走廊的建設,將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快速通道形成了,交通條件改善了,老百姓出行更便捷了;外地企業來投資了,城市經濟更繁榮了,老百姓的日子會越來越好。

  工業走廊的建設,除本身需要大量產業工人外,還會帶動相關服務業的發展,為那些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離開土地,走向城市提供了一條途徑。目前,沿線一些城市正在借助哈大齊工業走廊建設的契機,以各種形式為載體,對農民進行科學知識、產業技能的培訓,使更多的農民邁著輕松的腳步跨入城市的大門。改革、發展、創新、就業在哈大齊工業走廊真正融為了一體。

  有人稱,哈大齊工業走廊的構建,是一個農業大省的工業化強盛之路,一個資源型省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千載之機。沈寂多年的鹽鹼地復活了。老工業基地再次呈現出狂飆突進的氣勢、躍馬揚鞭的豪情。

  相關鏈接

  向蘇州工業園區學什麼?

  讓我們首先看一組數字:2003年,蘇州工業園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5億元,是開發之初1994年的32倍;2003年,園區完成財政收入46億元,是開發之初的117倍;10年間,園區進出口總額從300萬美元增加到144億美元。全區整體綠化率超過45%%,並通過了ISO14001環境管理示范區和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試點認證。

  然而,到蘇州工業園區,學什麼?

  基於種種客觀條件的限制,經濟上的數字我們不能直接拿來和自己比較。我們要學的,是數字背後的先進理念和管理模式。先進的理念和管理方式不但可以節約資源、提高效率,也可以帶來巨大的生產力。蘇州工業園區就是一個成功的先例。同在一片藍天下,同在一塊國土上,蘇州工業園區,演繹出了一個奇跡。循著它的成功足跡,結合自身的實際,借鑒其成功的經驗,我們也可以開拓更加成功的未來。

  學習蘇州工業園區,要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主動適應宏觀調控新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和城市化互動並進道路,率先爭創對外開放的新優勢、產業提昇的新優勢、科技創新的新優勢、管理體制的新優勢,努力走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前列。

  我們學習蘇州工業園區,要注意借鑒其城市規劃管理經驗,提高城市規劃管理水平。要學習它的『先規劃後建設、先地下後地上』的科學開發程序;學習它成功的城市規劃管理信息系統,精准高效的城市規劃動態管理。借鑒蘇州工業園區先進經驗,我們要建立先進的規劃管理信息系統,形成嚴格的規劃管理制度;加快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管理創新,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環境保護、社會保障、社區服務、一站式服務、職業培訓等方面,建立高效廉潔的服務型政府和全新的運行機制。

責任編輯: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