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電 背景資料:衛生部第三次全國衛生服務調查數據顯示,我國約有48.9%的農民有病不能就醫,黑龍江省農村更為嚴重,高達64.7%。解決好農民兄弟的看病問題已經迫在眉睫。
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成因
管理體制落後。在醫療市場競爭中出現了『三化』傾向:一是醫療資源兩極分化,鄉村衛生資源被縣以上大型醫院抽空,多數不能開展基本醫療服務工作,農民患病就得到縣以上醫院診治。二是相關機構追求利益最大化,醫療機構的一些服務項目為錢而設,服務農民的功能卻大打折扣,虛高定價、虛假廣告使藥品生產流通領域秩序混亂,令農民承受不起。三是封建迷信泛濫化,有效的醫療條件被破壞,給巫醫、游醫、庸醫提供了市場,以至延誤治療,浪費資金。
資金投入不足,衛生資源匱乏。農村衛生事業的根本出路在於投入。衛生院由鄉鎮管理時,資金投入普遍不足,上劃到縣管,全省只有31個縣落實了財政補償政策。國家財政的缺位,基本醫療功能被削弱,造成將近一半人有病而看不上病和看不起病。
醫療保障較差。我國自2003年1月,纔開始實行在籌資機制上明確政府責任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截止2004年底,我省只有不到20%的農民參加了新型農村醫療,其餘80%多的農民還是完全的自費醫療。另外,30元錢為基礎的籌資標准保障程度很低,特別是醫療價格的快速上漲,很快就抵消了政府補助的資金。有的農民互助合作意識較差,參加合作醫療剛得到一筆補償就撤出。有的基層管理者和相關人員對農民缺少人文關懷等都是造成農民『看病難,看病貴』深層次的原因。
農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對策
1、建立政府主導、適度引入市場機制的農村衛生管理體制。政策和策略是事業的生命,發展農村衛生事業必須明確政府的責任。農村醫療機構建立、調整、資源配置等要由政府負責。並保證其運行經費。其活動方向和內容要服從於政府的統一安排,服務方式、服務質量、服務價格以及財務收支等,要接受政府的監管。在保證醫療機構不以營利為目的前提下,適度引入市場機制。
2、推行『低水平、廣覆蓋』的衛生資源配置。要明確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的功能,按照功能配置資源。逐步建立起『體系比較健全、條件比較完善、水平比較適應、價格比較低廉、反應比較迅速、應用比較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這樣,既能控制醫務人員引誘患者過度消費,又能有效解決其不作為問題。
3、建立提高鄉村醫務人員技術水平的長效機制。具有中國特色的鄉村醫務人員,在農村防病、治病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重點落實好已經出臺的『啟、帶、培、拜』四項工作:啟動『村村都有大學生』計劃,爭取利用五年時間為每個衛生院培養1名醫科大學生。『實施萬名醫師支援農村衛生工程』,帶動農村衛生工作發展。『實施農村衛生人纔培養工程』,全面提高鄉鎮衛生院院長、傳染病主檢醫師和鄉村醫生水平。『推行村醫拜師計劃』,鄉村醫生向縣城有經驗的醫生拜師結對,形成業務指導網,並進行規范學習,爭取2008年,絕大多數村醫達到中專以上文化程度,並與國家執業醫師接軌,築牢農村三級防治網的網底。
4、實行嚴格規范、高度透明的管理手段。政府對醫療機構既要提供支持,又必須實施全面嚴格控制。我省應逐步推行『一個規劃、兩個切斷、三個公開、四個監督』的管理辦法。一個規劃是:一縣、一鄉、一村設立一個保障基本醫療的公立服務機構。兩個切斷是:實行藥品公開招標、集中定購,切斷醫療機構與藥械經銷公司的利益關系;科學診斷、合理檢查、合理用藥,切斷醫囑與醫生利益關系。三個公開是:醫療機構要公開服務范圍、服務標准和服務價格。四個監督是:醫療機構接受政府監督、社會監督、患者監督和輿論監督。
5、加快以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為主體的農民醫療保障體系建設。抓好現有的14個國家和省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並積極做好擴大試點工作。要把『大數法則、保大兼小、預防為主、質量效率、便民利民』五大方針落到實處,把參合地區農民70%的醫療衛生問題解決在鄉村。同時,各級政府要統籌好各種醫療救治資金的使用,真正為農民建立起多層次的醫療保障體系。
6、堅持『講公平、重績效』的農村衛生發展方向。一方面要講公平,加大對農村衛生投入的力度。落實好國家發改委和衛生部關於新增衛生事業經費重點要用於農村,其中縣以上比例不低於70%的規定。建立好本級扶持政策,全面推行初級衛生保健政府責任制,真正解決各級政府對農村衛生資金的投與不投一個樣、投多投少一個樣問題。另一方面要重績效,堅持預防為主的方針。積極做好計劃免疫、傳染病控制、婦幼保健和健康教育等工作,減少疾病的發生。要在政府、社會、個人多渠道籌措資金的同時,加大力度,解決好農民的基本醫療問題。對鄉鎮衛生院確定診療藥品目錄,真正解決使用診療藥械的『貪高求貴』問題。招標采購盡可能低的、統一價格的藥品和推廣具有驗、簡、便、廉的中醫適宜技術,滿足患者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