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7日電 黑龍江省是一個水資源並不豐富的地區。隨著老工業基地振興和糧食主產區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將面臨缺水的嚴峻挑戰。與此同時,黑龍江省長期存在著用水效率低、用水浪費嚴重的現象,節水潛力很大。目前,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達20%,農業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僅為0.4左右。
由於受傳統的用水方式和習慣的影響,加之新的用水和管水制度沒有建立起來,節水工作尚未得到各級政府的足夠重視和全社會的廣泛認知,節水之路仍然任重道遠。
為此,從全面建設節水型社會的需要出發,要切實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提高全民節水意識。要充分利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廣泛、深入和持久地宣傳節水工作,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水懮患意識,使各級政府和全社會進一步認識到開展節水工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高度重視節水工作,為推進節水工作和建設節水型社會創造良好氛圍。
二是制定流域和區域的水資源規劃,明晰初始用水權。流域用水權分配是區域用水權分配的依據。在制定流域水資源規劃時,要把用水權分配作為重要的內容,確定各區域的用水權指標。在各流域或區域分配初始用水權時,要注意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的關系,協調好經濟發達地區和相對落後地區、城市和農村、工業和農業之間的關系,根據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城市化發展進程、生產力布局狀況對水資源的總體要求,做出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水預測,提出各區域和產業的節水潛力。要根據改善生態環境或維持生態環境質量不至於下降的條件,確定生態環境最小需水量或合理需水量,保障水資源合理配置。同時,要實行以供定需,確定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和微觀定額指標。一方面,通過確定水資源宏觀控制指標,明確各地區、各行業、各部門乃至各單位、各企業、各灌區的水資源使用權指標。另一方面,依據《黑龍江用水定額》確定的微觀定額指標進行定額配水。要通過綜合采用行政措施、工程措施、經濟措施和科技措施,來保證用水控制指標的實現。
三是建立政府調控,市場引導、公眾參與的節水型社會管理體制。政府宏觀調控的主要表現在:建設節水型社會工作的組織領導和政策、資金的支持;根據水資源的承載能力,確定經濟結構的調整意見,提出合理的初始用水權分配方案;制定科學的水價形成機制和公平的水市場交易規則,通過用水權的市場交易,引導水資源向節水、高效領域進行配置,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要保障公民,特別是貧困群體基本生活用水的權利和用水的安全;保障生態用水和環境用水等等。建設節水型社會要鼓勵社會公眾廣泛參與,要廣泛推廣成立用水戶協會,參與水權、水量的分配、管理、監督和水價的制定。要通過水價經濟杠杆作用,使用水戶主動降低用水成本,節約水資源。2005年全省要繼續推進52個灌區的水價改革,力爭用三年至五年時間完成全省農業水價和非農業水價調整。
四是增加投入,突出解決節水基礎設施和能力問題。據測算,城市增加日節水1立方米的能力,需投入300元;農業節水設施每畝投資為100?400元。節水同時具有公益性和經濟性,公益性成分更大。國家和各級政府要加大對節水設施建設的投入,對於社會效益大於經濟效益的應以國家投資為主。特別要把老工業基地改造、糧食主產區、農業貧水區、缺水城市和公益性節水項目作為重點,加快節水工程和設施建設。在現階段的農業節水中,要優先推廣成本較低、效益明顯的旱田噴灌、微灌和水田控制灌溉等措施。
五是搞好示范,創造出適合我省特點的節水模式。建設節水型社會是實踐科學發展觀的一項重要標志,也是推進節水工作的突破口。要抓好哈爾濱、大慶、鶴崗三個節水型社會試點城市,抓緊制定節水方案和規劃,通過建立以水權、水市場理論為基礎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形成以經濟手段為主的節水機制。通過建設節水型社會試點,提出我省綜合型城市、資源型城市節水的運作規則和模式。根據我省農業結構調整和種植業結構調整的需要,繼續推進和擴大農業節水示范區建設,並把牧區節水灌溉納入今後農業節水的重點,為發展農村經濟、保障糧食生產和畜牧業發展創造條件。
六是配套法規,保障各項節水措施依法實施。節水管理是水務一體化的重要公共職能,也是水資源從行業管理向社會管理延伸的手段。所以,要加快出臺《黑龍江省節水條例》,明確節水工作執法主體,規范社會用水行為,使節水工作法制化。各市、縣也要根據節水法制定《實施細則》,依法打擊制裁浪費水資源行為,鼓勵和獎勵在節水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