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科技·衛生
搜 索
火箭總設計師劉竹生:我應該站在離地球48萬公裡的地方
2005-10-17 18:16:23 來源:錢江晚報網絡版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17日電『我現在已經站在離地球3.6萬公裡以外的地方,可這遠遠不夠,我應該站在離地球48萬公裡的地方。』

  瘦瘦高高的劉竹生,笑容裡總有一種智者的謙和。劉竹生的名字,飽含著父親對兒子的一種企盼:像挺拔的竹子一樣頂天立地地生活。老人的企盼,在這位火箭總設計師的身上早已得到了實現。

  據錢江晚報報道,66歲的劉竹生,出生於抗戰時期日偽統治下的東北。那時,父親微薄的工資要養活6個孩子,高粱米、大白菜是劉竹生家裡的當家飯菜,孩子們過生日時收到的最大『賀禮』是一個雞蛋。

  上小學五年級時,母親因肺結核永遠地離他而去;上初三時,父親從家鄉哈爾濱遠赴甘肅蘭州支援邊疆,一去便是數年。家裡就只剩下沒有文化的姥姥和6個尚未成人的孩子。面對這樣的命運,小竹生記憶中最深刻的是再難的情況下父親也要讓孩子念書的固執。

  高中畢業時,劉竹生喜愛美術勝過喜愛工科。但是,貧困的家境容不得他有任何的非分之想,去北京的路費他掏不起,昂貴的顏料費他也付不起。於是,只好就近報考了哈爾濱工業大學。

  他先是選擇了精密儀器系,後又改考化工系。

  1959年,因化工系『膨脹』,劉竹生服從安排去了數理系讀力學專業。念著念著,哈工大又成立了導彈工程系。

  劉竹生從所學的力學專業轉到這個系。就這樣,命運之神帶著他幾經輾轉,他進了航天的大門。並且一乾就是40年。

  有人問:『這期間,你對工作就沒有過厭煩和流露過膩的情緒?有過「跳槽」的想法嗎?』劉竹生會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確實沒有。』他說,『三個夢』是支橕著自己一輩子要乾航天事業的動力。他告訴記者,一個夢出自於原始的、朴素的,甚至是幻想的思想情感。小時候,常聽嫦娥奔月的故事,於是有了飛天之夢。第二個夢是工作以後感到宇宙奧秘無窮,越研究它就越欲罷不能,這便是自己的航天夢。上了一些歲數後,對國家和民族前途、命運都有所思考,遂把工作當成一種刺激,這便是自己的強國夢。

  他是我國運載火箭捆綁分離技術的開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綁分離技術,填補了我國運載火箭捆綁技術的空白,使我國進入了世界捆綁運載火箭的先進行列。該項技術在後續的多種火箭中得到推廣使用,為提高我國火箭的運載能力和實現載人航天奠定了基礎。

  1997年,劉竹生挑起發射飛船的長二F火箭總設計師的重擔。

  2000年12月31日,神舟二號發射的前十天,長二F火箭被一個意想不到的誤動作『撞了一下腰』。這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劉總心裡有些說不出來的滋味。已年過六旬的他顧不上安全和其他,一口氣爬上11層平臺,直奔他心愛的『寶貝』,又從上自下逐層地查看火箭的受傷情況,真是『完了』,心裡涼透了!因為從最壞處想,修復火箭要拉回北京的生產總裝廠,如果這樣,發射的時間必將會大大推遲。這個難以想象而且無法接受的事實,無情地擺在了他的面前,他怎能不心痛。

  在專家『會診』後,火箭的修復被確定為在原地進行,原計劃1月6日發射的時間調整到1月10日,這個調整意味著給火箭修復的時間是4天,4天之內必須使火箭處於正常的發射狀態。

  新世紀中國航天的第一飛就是意義重大的神舟二號的發射。當決定做出後,領導讓竹生表態時,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可以按新計劃發射。』

  在這4天裡,白天劉竹生和其他幾位副總親臨現場指揮處理工作,晚上組織討論和反復研究有關的技術問題、確定技術方案、組織編寫和審查評審報告,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為了確定火箭的碰撞過程和變形,夜深了,他還要驅車前往現場,在各層工作平臺間跑上跑下,對火箭與平臺的間隙反復測量、計算,直到找到滿意的答案。經過4天夜以繼日的工作,一份50餘頁的《碰撞後火箭受損結果分析及處理措施》報告呈現在領導和各級專家的面前,他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4天後,奇跡真的出現了——

  火箭重展芳容,按時聳立在了發射塔架旁。

  2001年1月10日,當長征二號F火箭成功地完成發射神舟二號飛船的使命時,平時話語不多的劉竹生,捅捅身邊人的胳膊,冷不丁冒出一句:『你們看看,什麼叫金牌火箭?』

  接著是神舟三號、四號無人飛船發射成功,爭氣的『神箭』沒有出現一丁點兒故障。發射神舟五號和六號載人飛船,又是靠劉竹生設計的火箭穩穩地托舉到太空。

  作為一名總設計師,能看到自己親手鑄造的神箭扶搖直上、衝破九霄,能親身感受到自己心愛的產品在星空下彈挾雷霆、噴薄而起,是對自己勞動成果的最大慰藉。

  當然了,他還有不知足的地方。『我現在已經站在離地球3.6萬公裡以外的地方,可這遠遠不夠,我應該站在離地球48萬公裡的地方。我這輩子最不甘心的,就是沒有將我們親手設計的火箭打到月球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