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19日電 一代文學巨匠巴金先生仙逝的消息傳出,在黑龍江大學、哈爾濱師范大學等高校校園裡引起了震動,『巴金的作品為文壇提供了一種熱度,一種對青春的關注,充滿了灼人的激情』,哈爾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羅振亞的話代表了許多師生的心聲。
聽到巴金老先生逝世的噩耗,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的老師和學生非常震驚,這個不平凡的老人不僅是20世紀文壇最耀眼的明燈之一,是20世紀文壇的一種精神,一種象征。而且,他頑強的生命力,讓人們已經習慣了他對病魔的勝利,習慣了他對時間的勝利。羅振亞教授認為,巴金先生的離去是讓國人惋惜的一件事情,20世紀文學界的一盞明燈熄滅了,標志著一個文學時代的結束。他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啟迪。他在作品中對人物的剖析、心理描寫、內心獨白、潛意識等創作手法還會繼續影響著後人。他對文學始終如一的虔誠,真誠的人格追求,可貴的自我反省,豐厚的文學業績,對文學藝術的探索,已經影響了幾代人,並將繼續影響幾代人。他雖然離開了我們,但是他的精神和影響力還留在這個世界。
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現當代文學專業副教授劉紹信認為,巴金的作品尋求與時代、與現實結合的途徑,可以看作是20世紀社會現實的折射和反映。20世紀30年代的『激流三部曲』是他創作的高峰,被稱為『青春的頌歌』,激勵、鼓舞、啟迪著青年人。而到了20世紀40年代,他的創作風格改變了,突出了一種冷靜、深刻、自然,在藝術上達到了無技巧的純熟境界。20世紀80年代,隨著《隨想錄》的出版,他的作品在藝術上體現了一種真誠、坦率的品格,是人格的一種外化。
巴金先生逝世的消息成了校園裡大學生談論最多的話題。哈爾濱師范大學中文系姚麗同學說,在中國人民處於被壓迫的水深火熱中時,巴金先生用筆作刀槍,揭露現實、批判黑暗,為中國人民的覺醒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至今,他的《家》、《春》、《秋》仍是大學生們最愛看的書籍,他的作品、他的為人都值得我們年輕一代努力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