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19日電 近幾年,基層紙幣流通狀況不容樂觀,農村市場上的紙幣特別是拾元以下的票面紙幣『超期服役』現象較為嚴重,流通狀況亟待改善。
一是農民愛護人民幣的意識不強。近幾年,金融機構對人民幣反假知識宣傳較為重視,但對愛護、珍惜人民幣的知識宣傳力度較小,加上對愛護人民幣的宣傳又不能給他們帶來經濟效益,所以對人民銀行布置的愛護人民幣的宣傳往往也是只走過場,因此大部分農民這方面的知識幾乎是空白。從農民的角度講,誤收假幣事關自己的切身利益,而損傷人民幣卻不影響面值。
二是受農民儲蓄習慣的影響。農村地區存取款都不如城區方便,一些偏遠的村屯距鄉鎮的距離遠,加上交通不便等因素,很多農民習慣於把錢積攢到一定金額後再以定期的形式存入銀行或信用社,現金一般在農民手中要經過多次循環和長時間的使用後纔能回籠,延長了人民幣的使用期限。
三是受農民使用人民幣習慣的影響。農民使用錢夾的人相對較少,習慣將紙幣卷成幾卷,存放在貼身的衣袋或藏匿在某個角落或埋在地下,極易造成紙幣卷角、折損以及蟲咬、霉爛等。在基層發行部門工作的人員每年都能碰到多起農民因保管不善,拿著火燒、霉爛、蟲咬的人民幣到人民銀行兌換的情況。
四是金融機構服務意識不到位。金融機構很少開展現金流通情況調查,現金調撥人員往往只圖自已工作輕松,在人民銀行調撥現金時喜大厭小,人為造成了市場券別結構的不合理,致使輔幣在農村極為短缺。為了找零方便,一些小面額的紙幣不得不在農村長時間的流通。
另外,一線出納人員嫌麻煩不願兌換殘缺污損的人民幣,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民幣的『超期服役』。
因此,基層金融機構一要動員農民把錢及時存入銀行,養成正確使用和保管人民幣的良好習慣,形成愛護人民幣、珍惜人民幣的良好氛圍。二要增強服務意識,加速損傷券的回籠。通過設立兌換網點,公布舉報電話,利用媒體宣傳等方法提高出納員的服務意識,真正發揮基層網點回籠殘損人民幣的積極作用,加速殘損人民幣的回籠力度。三要調整券別投放比例,平衡券別結構。金融機構要及時組織人員開展券別流通現狀調查,根據市場券別結構狀況調撥和投放現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