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0日電 北安市是典型的農業市縣。全市農民18萬,農民人均佔有土地9畝,土地不寬敞。聰明的北安人找到了路子:抓勞動力轉移。
解決人往哪裡去,錢從何處來
搞培訓三萬農民工找到了崗位
在山東蓬萊,有一家塑鋼廠,老板叫於廣,是北安市楊家鄉的農民。他1998年舉家南遷,憑借自己的木匠手藝,創辦了小廠。靠『滾雪球』式發展,現在資產有100多萬元,工人200多,周邊地區已經有了5個代銷點。有50多『老鄉兒』投奔他而來,每個人都燒包了。
當初,過慣了『老婆孩子熱炕頭』日子的農民,真讓他們『拉出去溜一溜』,難。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書記、市長帶頭外出抓信息,找崗位,書記東莞一行,就簽回了500個就業崗位。在北京、大連等地建了6個信息站,務工信息上了互聯網,還成立了勞務信息超市。今年上半年,先後與北京、天津、上海、東莞及俄羅斯、韓國等國家和城市進行了勞務輸出對接,3644人走出了市門,76人揣著護照走出了國門。
外面崗位不少,可農民沒啥技術,急得『直轉磨磨』。怎麼辦?培訓。市裡的職業技術學院、農業機械化學校、農業廣播電視學校一直沒閑著,就連社區的按摩學校、電腦學校都成了培訓基地,一期培訓3000多人。趙光鎮一下子拿出兩萬多元錢,委托職業技術學院培訓了67人,經過兩個月的服裝裁剪技術培訓後,大連來人『連窩端』了。
現在在北安,外出打工已經成了『時尚』,有31000多人外出『淘金』。通北鎮有個興東村,一年之內有38戶人家到了河北,當上了服裝代理的小老板,都發了。二井鎮自立村,常年在外打工的300多人,全村120多臺『小四輪』,有一半是打工賺錢買的。主星鄉有400多人到韓國、日本、美國、俄羅斯打工,一年拿回3000多萬元人民幣。
政策優一萬『街邊』農民圍城創收
拖家帶口走不出去的,他們就地生金,靠『街邊子』打起了城裡人的主意。
北安城周邊兩萬多『街邊子』人,每年,近萬人進城『劃拉』錢,一年賺個四五千萬沒問題。
這筆錢,佔『街邊子』人收入的一半兒多。
城郊鄉的長青村,圍著城裡人的餐桌兒,種起了黏玉米,還注冊了品牌,引資60多萬元建了冷凍廠,一年四季賺城裡人的錢。
前幾年,在北安城搓澡的大多是南方人。現在,十有八九是城郊鄉農民。向前村的陶之林,爺仨在城裡搓澡。有人問他,一個月能掙一千塊嗎?他說,掙一千我就不乾這活兒了。
趙光、通北、石泉等小城鎮加快建設,也吸引了不少『街邊子』人。
趙光村,人均4畝地,為啥挺富?260戶中有190多戶在鎮裡搞個體,有的固定資產達100多萬元。北河村靠近烏裕爾河,有砂石。鎮裡搞建築農民逮著了,近百臺『小四輪』一突突,砂石送過去,『大白邊兒』揣回家。
通北鎮領導有自己的理論:不怕你發財,就怕你不來。去年末統計:一萬多農民圍城創收。通北村的王振喜,趕毛驢車拉腳拉出了一處『門市』,既搞農機加工,又搞修理。
北安讓農民進城,門檻賊低。10條優惠政策,讓農民享受到城裡人的待遇。一張居民身份證和場地證明,就能辦個體營業執照。進城務工經商的農民,子女入學一律不收議價,與城鎮學生享受同等待遇。賣自產農副產品的進城來,不收費,相關部門還主動來服務。
外包地再造一個北安
『勞動力轉移,並不一定非得脫離土地』,北安人頗有見地。
當地土地少,咱外包地。
北安市周邊有4個農場、7個林場、14個部隊農場。那裡土地多,人口少,讓北安農民盯上了。各級政府更是不含糊,幫助協調貸款、聯系良種、銷售產品,還無償提供技術服務,農民們更有了靠山。
在石泉鎮石遠屯,提起外包地,村民們會自豪地說『俺們靠外包地,又包回來一個屯。』這個屯自有耕地3100多畝,可去年從鄰近的農場和林場又包回了4200畝。
東勝鄉東民村磚房特別多,大多是100平方米以上的。你要問錢從哪來,隨便一問,新房戶就會告訴你:『外包地掙的。』村民趙永貴過去是村裡有名的特困戶,外包30畝地掙的錢,新磚房也蓋起來了。這個村的村民,幾乎家家到附近農場和林場包地。
北河村農民焦雲鵬,自己家種了700多畝地,還不知足,又從部隊農場包回1200多畝,辦起了家庭機械化農場,光農機具就值50多萬。
據不完全統計,這個市農民在外包地大約包回了50萬畝地,在轉移出剩餘勞動力的同時,等於再造了半個北安。
農民少了,土地多了,2004年末統計:全市在家的農民人均佔有耕地14畝多,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78元。
觀點
市委書記寧雲福:『勞務經濟』正逐漸成為支橕北安市的『新經濟』。市委、市政府充分認識到農村富餘勞動力所蓄存的巨大潛力,全市形成合力抓勞務輸出,把勞務經濟當作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當做產業來抓,旨在用兩三年時間通過市場配置使勞務經濟發展成為市域經濟的骨乾產業。
市長姜福:勞動力轉移是一項系統工程,要加強引導、定向培訓、有序輸出、全程服務。利用多種形式講給農民聽、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乾、領著農民外出打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