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1日電 2003年底,北上為老工業基地振興獻策的國內著名經濟學專家曾說:東北地區相對松散的『孤島式』產業結構,已難適應振興的需要。加強產業關聯,打造產業集群,應成為東北振興路上必須跨越的一道門檻。
此後兩年間,哈爾濱各級政府及有關部門按照要素向優勢區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聚的原則,加強規劃指導,營造產業集群的發展環境,擴大產業集群的規模,同時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培育壯大產業集群。目前,哈爾濱市的汽車、機電、食品和醫藥等四大支柱產業集群已成為全市經濟的重要增長點。
汽車產業
整車與零部件比肩發展
二百企業共『搭』哈飛車
2002年5月,本地第一款轎車———哈飛『賽馬』下線了。面對那一輛輛白色、紅色、銀色的多功能車,哈飛人喜懮參半,因為車內的絕大部分零部件都依賴進口。
今年春天,當哈飛人再推出首款三廂轎車『賽豹』時,當年的陰影已蕩然無存。他們自豪地告訴記者,『賽豹』從發動機、儀表盤、可調式前照燈、制動器、安全氣囊等關鍵部件到汽車鈑金、坐椅、護板等內外部件及飾件,都是『哈爾濱制造』。
據市經委有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哈爾濱市汽車制造業以哈航集團為依托,按照總裝及零部件配套的產業關系,加快了向平房區集聚的速度,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軍工和地方骨乾企業為主體,以輕、微型系列汽車和微型發動機生產企業為龍頭,以客車、改裝車、農用車和關鍵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為基礎,大中小企業相結合的汽車工業體系。
市統計局數字顯示,2004年哈爾濱市汽車工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5.3億元,同比增長7.4%。哈航集團的汽車產銷量首次突破20萬輛大關,在全國汽車行業中產銷量排第六位,在全國主要微型汽車生產企業中產銷排量位居第二位;微型汽車發動機繼續佔據霸主地位,除了為哈航汽車配套外,還進入了昌河、漢江、佳寶、東南汽車等主機生產企業的配套體系,市場佔有率達37.03%。今年1至9月,全市汽車工業實現增加值已突破30億元。
整車生產企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哈爾濱市汽車零部件企業也迅速成長壯大。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裡的哈爾濱平房汽車零部件工業園成立3年來,先後有韓國萬都、日本三菱、加拿大嘉皜、臺灣東陽等國內外41戶汽車零部件企業入駐園區,生產底盤傳動系列、電器系列、車身內飾及通用件等五大類數千種零部件產品。目前,哈飛汽車的配套企業共有505戶,本市為其配套的企業有253家,配套額36億多元,佔哈飛汽車配套的比例近50%。風華科技生產的汽車儀表、哈工大固泰電子生產的汽車喇叭、志陽集團生產的發動機點火線圈等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汽車零部件叫響全國,固泰電子還以A級供應商的身份進入了德國大眾汽車集團的全球采購平臺。集群發展,使哈爾濱市的汽車產業出現了整車與零部件比肩發展的可喜形勢。
食品產業
千餘企業做大食品『蛋糕』
增速一躍超過汽車產業
在市場、投資以及企業改制等內外因素的作用下,哈爾濱食品工業近兩年發展迅猛,2004年創下了近十年來最快的發展速度,實現工業增加值53.1億元,不僅在總量上超過汽車工業成為第一大產業,26.8%的增幅也遠遠高於汽車工業7.4%和醫藥5.3%的增速。今年以來,食品工業增勢不減,1至9月實現工業增加值43.4億元,同比增長24.3%。
天時、地利、人和,使哈爾濱的食品『蛋糕』迅速做大。
以哈爾濱為集聚地的乳業正成為拉動食品工業快跑的主力軍。隨著雙城雀巢、完達山乳業、黑乳集團等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目前全市奶牛存欄數突破20萬頭,牛奶產量達60萬噸,日處理鮮奶總能力達到了4000噸。雙城『大玉米』、『大奶牛』、『大乳業』的集群發展模式,正起著示范效應。
以哈爾濱啤酒有限公司為骨乾的啤酒業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期。歸至世界啤酒巨頭AB公司門下,不僅使百年哈啤的國際認知度大大提昇,也使全市啤酒產業躍上了參與國際、國內競爭的新平臺。
哈爾濱大眾食品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與江蘇雨潤集團重組,哈工大集團整合『龍丹』、『金星』兩大中國名牌,使哈爾濱市的傳統食品工業重現生機。目前,僅開發區就有食品企業14戶,完達山乳業、九三油脂、上好佳薯片、北大荒米業、可口可樂、美康、統一、康師傅等國內外知名企業,投資額均在1000萬美元以上。2004年,哈開發區食品全行業實現產值躍過百億元大關。
目前除了杭州娃哈哈、山東金鑼集團在哈爾濱市的投資項目正在緊鑼密鼓推進外,大眾集團將投資6億元啟動年屠宰生豬150萬頭、生產肉制品2萬噸的畜產品深加工項目,龍丹集團、九三油脂也將分別投資10多億元上馬鮮奶處理和大豆深加工等項目的前期籌建工作已全面展開。哈爾濱市以乳制品加工、啤酒制造、大豆加工為優勢的食品產業正邁向規模化、集群化。
機械產業:
訂單牽出『燕陣效應』
『動力之鄉』盡顯商機
作為傳統的支柱產業,在重化工經濟的牽引下,哈爾濱市機械行業結束了多年的徘徊期,特別是發電設備這一強勢板塊集群效應凸顯。
2004年,龍頭企業哈電站集團主機廠完成工業總產值111億元,同比增長188.1%,利潤總額1.4億元,實現了產品產量突破1000萬千瓦、工業總產值突破100億元、銷售收入突破100億元的三大歷史性突破。在『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哈電站集團去年位居302位,今年又一路飆昇至112位,位次前移了87位。
雪片般飛來的訂單,牽出了『燕陣效應』。從2004年起,哈爾濱三大動力廠外委加工悄然發生了變化———由依靠外省企業配套向本地企業轉移。去年僅1至8月,本地企業就承攬了三大動力廠配套產品30多億元,而2003年全年僅4億元。目前,全市為三大動力主機廠配套的企業有200戶,配套的產品主要有自動化控制產品、大型鑄鍛件、大件加工、中小件的機械加工及電站主機的輔機產品等五大部分。
就近配套,大大縮短了哈電的供貨周期;就近把關,也保證了供貨質量。如今,哈電站集團已橕起國內水電的『半壁江山』和火電的『三分天下』,產品遍及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國內對外出口最多的發電機制造企業。
記者在市經委了解到,為了進一步推動主機與配套企業共同發展,哈爾濱市目前正在啟動開發區機電工業配套基地項目,目前已初步規劃19家企業在這裡投資建設配套項目,其中12個項目已完成建廠選址和開工前期准備。
醫藥產業:
『龍頭』牽動『兩翼』
小巨人競相崛起
曾經,哈爾濱因大江南北無處不在的哈藥廣告而被國人稱作『廣告砸出來的藥都』。
進入『十五』,哈爾濱醫藥產業逐漸回歸到了醫藥業本身的游戲規則中———加大培育力度,注重研發,以新藥取勝。目前全市醫藥產業無論在技術、品牌品種、效益還是市場佔有率,均居全國排頭兵的地位,總量和資產均佔全省醫藥產業的70%—80%以上。
據統計,哈爾濱市『十五』前4年對醫藥工業累計投資41.2億元,為『九五』時期的3.5倍。全市已形成了以哈藥集團為龍頭、開發區醫藥園區和利民醫藥園區為側翼競相發展的醫藥產業新格局。2004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醫藥工業實現增加值26.4億元,比2000年增長97.4%。龍頭企業哈藥集團2004年實現工業增加值17.11億元,營業收入73億元,利稅9.27億元,產銷量居全國第二位,頭孢類抗生素及其制劑居全國第一位。今年1至9月,全市醫藥工業實現工業增加值19.7億元,同比增長16.8%。
在哈平路集中區的醫藥園區,已形成了以哈藥集團中藥二廠、哈三精艾富西藥業有限公司、黑龍江烏蘇裡江制藥有限公司、哈高科白天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等企業為依托,以生產西藥制劑、中成藥、生物工程制藥等系列產品為主導產品的醫藥產業群體。2004年,醫藥園區實現工業產值22億元,同比增長158.3%,預計2005年產值可達35億元。
在被國家科技部認定為『國家火炬計劃醫藥產業基地』的哈爾濱利民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已擁有聖泰、濟仁、兒童、益衡等26戶骨乾民營醫藥企業,他們全部按GMP標准建設,總投資達14.53億元,2004年實現工業總產值15億元。目前,各企業已生產或將要生產的產品幾乎全是高科技含量的國家『准』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