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1日電 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實現科學發展,轉變發展觀念創新發展模式,盡快做好我省對俄沿邊經濟發展規劃,重點發展黑龍江省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循環經濟……20日,在省政協召開學習貫徹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專題座談會上,省政協委員各抒己見,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暢談了體會,交流了思想,把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與我省實際結合起來,圍繞制定黑龍江省『十一五』規劃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
黑龍江省是農業大省,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都在農村。委員們認為,建設規模化、現代化大農業是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方向,建設無污染綠色農業是我省農業發展的優勢,建設農、牧、林結合、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友好型農業是黑龍江省農業發展的道路。他們建議,優先開展優質主要農作物,高產新品種選育和現代化高效農業技術研究;加快開展畜禽良種培育、繁殖和科學飼養技術的研究;加強農產品加工的研究;加強森林恢復與林業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他們還建議,黑龍江省『十一五』規劃中,應將『三農』建設問題單獨立題,進行規劃。加大、加快對『三農』建設的投入,使農村盡早實現城鎮化,農業盡早實現工作化,農村人口盡早得到良好的教育,同時,有計劃地搞好農村人口分流、勞動力轉移,合理的利用農村剩餘勞動力資源。
近年來,由於增長方式粗放,在資源、環境以及長遠利益等方面付出了較大的成本和深重的代價。委員們認為,必須著眼未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決不是以GDP為中心,發展經濟也不僅僅是經濟總量方面簡單的增長,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發展。
對於國有大中型企業的改革問題,委員們認為,目前,資本社會化程度的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日益完善,中央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優惠政策,都為解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問題創造了較好的條件,現在重要的是操作層面的事,前幾年,解決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問題主要強調調動企業自發改革的積極性,現在則應該強調政府的積極運作了,能搞活的千方百計的搞活,按市場規律無法搞活的也要下決心放棄,努力開闢死而後生之路。
委員們認為,影響黑龍江省非國有經濟發展的重要原因不是在思想認識上,而是在工作力度上,不是在工作部署上,而是在工作落實上,不是在政策法規上,而是在社會的大環境上,因此,在今後一段時間內,為大力發展非國有經濟,大可不必再考慮出臺什麼新政策,而是應該抓落實,立足於創造適合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土壤。
近期,中俄戰略合作伙伴關系進一步昇溫,黑龍江省對俄沿邊經濟發展的良好機遇隨之而來。委員們建議,結合我省產業特色和區域經濟發展特色,對現有的25個口岸在分工合作、規模分類、樞紐作用等方面進行重新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並協調一致,盡量避免功能的重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