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黑土正在向貧瘠轉化 遏制耕地質量下降到底難在何處?
2005-10-24 09:38:15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楊興文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哈爾濱10月24日電 黑土耕地質量下降,是全社會關注的大問題。從理論上講,遏制耕地質量下降的方法手段早已有之。而實際上,黑土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並沒有得到遏制。記者在采訪中體會到,遏制耕地質量下降有『三難』,『三難』不克服,耕地質量下降問題難以解決。

  農民習慣難改變

  聯產承包後,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農村社會長期穩定,但也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生產習慣。

  過度依賴化肥,不施甚至放棄有機肥(農家肥)。據有關部門的統計,黑龍江省化肥應用從上世紀60年代起步,10年間化肥應用總量只有3827噸(標准肥),年均為283噸。1981年全省化肥用量為284萬噸,2000年增加到470萬噸。全省化肥畝施用量由60年代的5公斤增加到現在的20公斤。這個施肥量雖然不算高,但由於農民不施甚至放棄有機肥,其後果是化肥大量浪費(約40%),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

  小農機作業,輪耕作業幾近消失。為追求公平,聯產承包時各地將不同地塊的耕地按農戶平均分攤,這種條塊分割制約了大農機作業,為小農機普及打開了方便之門。其結果是,耕層逐漸變淺,平均低於正常標准10厘米(由28厘米下降到12厘米)。由於以『深松、淺耕、免耕』為代表的輪作方式急劇減少,使土壤含水量降低,又形成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流失面積40%以上)。

  科研成果難推廣

  為遏制黑土耕地質量下降的趨勢,農業科技工作者進行多方面的試驗研究。省農科院自從『六五』以來,在黑土培肥、綜合改良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有多項科研成果獲得國家、省、市等各級政府的獎勵。

  但科技成果推廣難,卻讓省農科院的許多成果束之高閣。最典型的,該院與某縣合作落實坡崗地水土流失項目,因為這個縣農技推廣中心開不出工資沒有人員配合而中止。

  目前,縣級以上的農技推廣部門大多處於『有錢養兵無錢打仗』的地步,鄉級農技推廣大多名存實亡。體制上的波動壓抑了農技推廣人員的積極性,資金方面的不足又限制了他們的積極性。這個層面上的人員沒有積極性,農技科研成果的落實必然大打折扣。

  作為最終受益者———農民,對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起決定作用。大部分費錢(農戶部分投入)的成果轉化他們不接受,大部分費事的成果轉化同樣不願意接受。而遏制、改善耕地質量下降的方式方法,沒有一樣不是費事、費錢、費力的,其效果又不能立竿見影。

  農業政策難入土

  各級政府遏制耕地質量下降,努力多年成效甚微,有人把問題歸結為現行土地承包制度———耕地所有權與使用權分離。表面上看,耕地質量下降是由於耕地條塊分割及農民投入不足等原因,其實質則是農民從來沒有把土地當成自己的『私有財產』加以保護。承包制延長多少年,其性質永遠都是承包經營。

  一位鄉長對記者說,出租房屋不但要明確租金而且還要對承租人約法三章,比如不能損壞房屋等等,而農民承包土地從來都沒有明確農民對土地承擔什麼義務,對農民所進行的掠奪性農業生產向來束手無策。他直言,我們出臺了許多促進農業發展的政策措施,但針對耕地這個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卻沒有一個政策措施切實可行,達到藏糧於土。

  政策不能直接作用於土地,土地就無法保持永恆的生產力。一位從事農村工作研究的人士稱,要重新審視國家對農業的補貼方式。比如:在土地私有和連片作業無法實現的情況下,不如乾脆由國家出資每三年將耕地深耕一次,對土地實行保健投入,遠比到土地無法耕種時再搶救省錢省力。

 

責任編輯: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