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5日電 坐在返鄉的長途汽車上,周桂琴撫著仍隱隱作痛的傷臂,惟有輕聲嘆息。如果一切可以重來,周桂琴寧願做一名農婦在家裡侍弄莊稼、喂豬養雞,這樣,她就不會在這座城市受傷,也不會為索取賠償而奔波一年。
今年38歲的周桂琴是巴彥縣農民,兩年前來到哈爾濱當了一名家政嫂。今年5月的一天,她在一戶人家擦油煙機時不慎踩翻凳子,摔斷了胳膊。事後家政公司和僱主都不想承擔責任。在訴諸法律經過近半年的抗爭,最終纔討回了差強人意的補償款。出院後,心力交瘁的她決定回家。
周桂琴事例不是個案。隨著家政市場的擴大,行業規模化進程中暴露出了職業化道路上法律規范、自身發展等方面不盡人意的地方。
無序操作影響家政服務職業前景
如今在城市中,想找一名家政服務員很容易,僅僅在哈市網通公司的114查號臺上就有60多個家政公司登了記。而這,還僅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據業內人士估計,目前在哈市從事家政服務的勞務人員約10萬人左右。
『家政公司太多了,哪家好,哪家壞很難分清,實在讓人不放心!』記者從『市婦聯家政』等幾家大的家政公司采訪時了解到,目前,一些星級服務員價格貴卻供不應求,而另一些卻是『吃不飽』。一熱一冷,折射出來的不僅僅是信任危機,行業內的違規經營、無序競爭也加劇了這種兩極分化。
在哈市南崗區比樂街上,分布著三十幾家家政服務機構。但是門牌上並非家政公司,大多為『房屋中介所』。記者隨意走進一家,老板介紹說,房屋中介是主業,家政服務也是重要的一項內容,是在工商局注冊過的。在工商執照上的經營范圍一欄中,果然看到『家政服務』被列為其中的一項。
在黑山街街口,有幾位中年婦女正舉著『家務』招牌在攬活兒,並向過往行人散發業務聯系名片。交談中得知,幾位都做了五六年家政業務,之所以選擇在街口『戳大崗』,主要是因為『一些家政公司中介費收得太高』。
采訪中記者發現,這樣的『家政游擊隊』在哈市為數不少。『幾張桌子、一塊黑板、一部電話、一塊招牌』的小作坊經營模式佔有很大的一部分。
正常來說,家政公司應對掛在名下的所有服務員進行崗前培訓,內容包括業務技能、安全常識及從業操守,而實際上,只有少數成規模的公司能做到這一點,絕大多數的家政中介管理則非常松散混亂,只顧收取傭金,因而服務質量也大打折扣。如故意『磨洋工』、擅自離崗現象,有的領無關人員到僱主家中,有的甚至偷拿僱主錢物,引發刑事案件。
此外,為了搶活兒,一些公司大打價格戰,搞虛假宣傳。比如目前正規公司的計時工多為6元/小時,一些小公司把價定為5元/小時,4.5元/小時,之後在服務上偷工減料……這些不尊重客戶、缺乏誠信的經營行為,嚴重擾亂了家政市場,影響了行業形象。
提及這些,哈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景平懮心忡忡。她說,哈市家政服務業在經歷了數量擴張階段之後,消費者對家政服務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所以現在應該是提高服務質量,打品牌、樹形象的時候了。不過由於行業門檻兒太低,監管缺失,導致從業實體過多過濫,已經給這個行業發展的前景蒙上了陰影。
法律關系定位不明引發糾紛不斷
不久前,哈市計時工王某在為一家單位擦玻璃時,不慎從四樓墜下摔成重傷,在救治期間,家政公司和用工單位因為醫療費和賠償費用等方面互相推諉。家政公司認為,事故發生在用工單位,因此應由對方負擔;而用工單位則堅稱,他們是直接找的家政公司,與這名計時工既無合同關系,又無勞務關系,王某受傷是由於家政公司對僱員管理不力以及自己不小心造成的。目前雙方仍爭執不下。
對此,法律人士指出,目前,家政服務業尚缺乏有效和規范的管理機制,用戶和家政服務員之間缺少規范的勞動合同的約束,僱傭雙方現有的勞動合同形式也還沒有納入到受法律保護的合同范疇。家政服務員的從業經歷與被勞動部門正式認可的工齡之間還不搭界。家政服務員的醫療保險、養老保險等也還無從談起。這些都是由於家政公司、服務員和僱主之間的關系缺少明確的法律定位,纔使得糾紛久拖不決,家政服務員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護。這也暴露了當前家政服務行業經營管理中的一些空白點。
在前面這起受傷事件中,如果家政公司與服務員簽過了勞動合同,或是給她們上了第三責任險,那麼事情就會變得很簡單。而事實上,目前哈市幾乎所有的家政企業都僅停留在提供中介服務階段,還稱不上真正的『公司』。家政服務員只是掛靠在『公司』名下,填張表,留個名,有活兒就來,沒活兒就走。公司很少與員工簽訂正式的勞動合同,更談不上在員工的社保福利方面有所投入。
還有一些計時工反映,在勞動中經常受到各種不公正的待遇。如有的被僱主無端苛扣工錢,騷擾甚至人身傷害。而每當這些情況發生時,她們不知道找誰來主持公道。
哈市婦女培訓中心家政部負責人李貞平介紹,家政服務員流動性大,人員構成成分復雜,因為大都簽臨時合同,無法提供穩定的福利保障,只是要求服務員辦理人身意外傷害保險,每年保險費用50元,第一年由服務員自己支付,第二年由中心承擔。而在采訪中記者發現,盡管許多公司都有類似規定,但真正落實到位的卻很少,有些是因為公司不願破費,有的則是由於服務員自我保護意識不強,認為『沒有必要花這份錢』。
據勞動監察部門調查顯示,家政企業不與所屬的服務員簽訂正式勞動合同和辦理社會保險,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卻無力改變的現象。小公司如此,大公司也難以解決這個問題。
從今年10月1日起實施的《黑龍江省農民工參加工傷保險試行辦法》規定,用人單位應到所在地的統籌地區工務保險經辦機構,為農民工辦理工傷保險,農民工不用自己繳費。但這部分農民工當中,也並未提及非全日制的家政服務員。而現有的一些保險條例由於費用過高、險種單一等,對家政業缺乏適用性。一位家政公司負責人抱怨:傭金低薄讓我們有心無力。
家政企業與服務員之間不確定的關系,大大影響了行業隊伍的穩定。許多公司抱怨招不上人,特別是節假日,一些地方會出現嚴重的用工荒。
建立行業自律組織十分必要
國內許多大城市已經在開始采取各種辦法管理規范家政業。
從2004年1月1日開始,深圳市在全國率先實行了家庭服務行業標准。今年8月1日,上海市也實施了國內第一部家政中介地方標准法規———《家政中介和實體服務規范》,同時對家政服務員的工作時間和收費細則做了詳細規定。與此同時,該市還出臺了一項專對外來家政務工人員的『家政服務綜合保險』,保費由僱主和保姆協商承擔。考慮到家政服務人員流動性強的實際,實行『一次投保、全年有效』原則。
有關專家指出,要實現家政服務業的提檔昇級,就必須改變目前的小打小鬧、得過且過的經營思路,盡快實現專業化、職業化服務。其中主要就是解決從業者職業保障問題,盡可能按《勞動法》規定給從業者以員工待遇,用現代企業經營模式去招聘員工,培養員工,打造『職業家庭服務員』。這樣不但為員工了卻後顧之懮,給他們一種歸屬感,穩定了隊伍,也有效地整合優勢資源,贏得公眾認同。
然而哈爾濱乃至全省,盡管家政服務業已經進入了一個亟待整合提昇的發展關鍵時期,但目前還沒有具體可操作的辦法。而由於政府調控不力、行業協會缺位,公司之間,仍處於群龍無首、各自為戰的混亂局面。一些由婦聯、共青團組辦的家政機構還屬於『半公益』性質,體制局限性使他們難有大的突破。
其實,家政行業所帶來的社會效益要遠遠大於經濟效益。尤其是在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進程中,國企改制步伐的加快,盡快推動下崗職工再就業,實現勞動力資源的重新配置,有助於經濟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因此,有關部門一方面加大監管力度,依法解決糾紛,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淘汰不良實體,另一方面,要借鑒發達地區的先進經驗,及時制訂或修改有關法規條例,通過產業政策的引導,扶持有實力的企業真正實現向公司化轉型,不斷發展壯大,拉動整個行業走向規范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