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0月27日電 姜巍從小屋裡被解救出來已經三個多月了,在離開小屋的這些日子裡,姜巍在社會各界的關懷和幫助下,健康快樂地生活和成長著。然而,馬上就要滿17周歲的姜巍至今仍住在哈爾濱市動力區的黎明醫院,『到學校學習』的夢想始終未能實現。
昨天,記者再次來到哈市動力區黎明醫院看望姜巍時,她正趴在床上全神貫注地做著算術題。記者不想打擾她,便輕輕地走到她身後,靜靜地望著這個對知識如飢似渴的可愛女孩。書本上那些千變萬化的符號對於姜巍來說好象有些晦澀難懂,每做一道題,她都要搓搓臉蛋,翻一翻前面的例題,遲疑一會後,纔能慢吞吞地寫出答案。姜巍還不時長嘆一聲,在她的筆記本上到處都是改動的痕跡。
過了五六分鍾,姜巍察覺到了站在身後的記者,她立即放下手中的筆,興奮地緊緊抓住了記者的手。隨後,她便開始『炫耀』學習數學的『優良戰績』。姜巍說,這些數學訓練冊都是動力區教育局的叔叔阿姨送給她的,裡面的數學題大都是初中一年級的教學內容。由於在小屋生活時,媽媽只教過姜巍一些最簡單的數學知識,因此她數學基礎很差,很多題目和公式都看不明白。但是姜巍很喜歡做算術題,她常常按照公式,效仿例題的模式解題,但是得出的結論對錯與否卻通常得不到驗證。她告訴記者,聽說上學的孩子除了學習數學、語文之外,還要學習英語、物理、化學等一些她從未接觸過的學科。她對這些科目充滿了好奇和渴望,希望能夠盡快地感受到學習的樂趣。現在,每天她只能模仿例題學數學、依靠好心人送來的復讀機學習英語,其他知識根本無從獲知。
姜巍說,走出禁錮她十五年的小屋,得到許多好心人的關心和愛護,她感到由衷的幸福和快樂,但是她很想上學,非常渴望能像普通孩子一樣享受集體溫暖。
據醫院的醫護人員介紹,兩個多月前,醫院就停止了姜巍的一切治療藥物。目前,她的身體已經完全康復,各項生理指標也早已達到了正常水平,從醫學角度看,姜巍根本無需繼續留在醫院裡。
走出小屋後,姜巍未來的路會是怎樣?這一直讓許多關心姜巍的人們備感擔心。
動力區委的一位副書記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區委、區政府已經做好准備,幫助姜巍完成上學的心願。他說,經過政府一系列周密而細致的安排,姜巍母女倆已經被成功地解救出來了,目前母女身體狀況比較平穩。由於姜巍被解救出來後沒有住所,在與姜巍的監護人姜幼之溝通後,區政府將姜巍暫時安排在動力區黎明醫院居住,其一切生活費用都是由志願者捐助的。從目前姜巍的身體狀況看,她沒有必要繼續住院治療,醫院對於她只是一個暫時的過渡場所。但是由於種種原因,目前她的監護人一直沒有安排她的住所。
這位副書記說,姜巍今後的學習和教育是社會和政府所關注的,區教委已經承諾解決姜巍上學的問題,並負擔其基本學習用具。但是姜巍的監護人沒能及時與政府相關部門溝通,因此姜巍上學問題被耽擱下來了。他表示,區委、區政府已經充分做好了姜巍上學的全部准備,希望監護人能夠承擔監護責任,幫助姜巍完成上學的心願。如果監護人遇到困難,政府部門願意隨時給予幫忙。
動力區黎明辦事處石廣平書記說,姜巍的監護人表示,由於姜巍沒有合適的住所,希望能讓她去讀寄宿學校。但經過辦事處多方聯系,一些有寄宿條件的私立學校因姜巍的年齡和智力因素不接收姜巍入學,而公辦學校又不具備寄宿條件。因此,目前他們仍不斷地在與姜巍的監護人進行溝通,希望能夠找到讓姜巍上學的辦法。
姜巍的監護人姜幼之告訴記者,他也很想讓姜巍上學,但是他個人能力實在有限,希望政府能夠主動牽頭聯系學校,作為監護人他只能幫忙跑跑腿。目前姜巍還沒有自立,生活上還需要人照顧。由於他家房子小、條件也有限,所以無法與姜巍同住,只能僱人照顧姜巍的飲食起居。但是他一直都沒有找到合適的人照顧姜巍。為了讓姜巍早日上學,他多次與街道辦事處協商,然而始終都未能商量出解決問題的具體辦法。
姜幼之的妹妹姜濱麗說,讓姜巍上學也是她長久以來的心願,但是按照法律規定,姜巍今後的學習和生活應該由監護人負責,她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心理學教授張俊晨說,17歲對於青少年來說,應該是一個最佳的教育階段,如果錯過這個最佳教育年齡,對今後人生、性格、心理發展都會產生影響。姜巍走出封閉生活環境後,應盡快地融入到社會生活中,與同齡人交往、溝通,這樣不僅讓她充實完善自己的文化知識,還能夠培養對社會的認知能力。如果姜巍繼續局限在特定的環境中,持續這種不與外界充分溝通的狀況,對她的心理健康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張教授建議,根據姜巍的年齡和現有的文化程度,可以就讀於技工學校或者職業學校,以便掌握專業知識,方便今後就業。
哈市心理學專家曲偉傑說,姜巍從封閉的小屋走出來已經完成了一個歷史性的跨越,她目前所居住的醫院不論規模大小、人員多少,都是社會的單元,可以為姜巍的心靈注入營養,為她上學提供一個緩衝,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礎。在這種條件下,姜巍應該立即接受學校教育,如果再繼續耽擱下去,錯過教育機會,其今後的文化底蘊、與人交往的能力都不能與正常人相比,也限制了她就業謀生的范圍和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