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文衛·體育  >  文衛
搜 索
『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痛苦快樂皆有歌 
2005-10-28 06:34:59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殷政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8日電題:痛苦快樂皆有歌--記『哈爾濱之夏』音樂會

  7月的哈爾濱,滿城鮮花滿城歌。從三四歲的娃娃,到年近古稀的老人;從蜚聲樂壇的專業演員,到初出茅廬的業餘歌手,都紛紛走上了舞臺。半個世紀以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已成為哈爾濱人傳統的音樂節日,它以高水平的演出轟動了全國,與『上海之春』、『羊城音樂會』齊名,並稱為中國的『三大音樂盛會』。

  風雨歷練百年沈淀

  應該說,哈爾濱是在歌聲裡成長,又伴隨著歌聲走向輝煌的。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哈爾濱經受了太多難以忘懷的悲喜。舊中國勞苦大眾在『三座大山』的壓迫下掙紮、呻吟、反抗、斗爭。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生導師苗笛告訴記者,在這個時期,哈爾濱市民的音樂生活主要是土生土長的二人轉、民歌、大秧歌、東北大鼓等地方歌舞和書曲說唱等形式。到了1908年,哈爾濱最早演唱中國戲曲的營業性劇場『輔和茶園』率先在傅家甸開業。與此同時,由關內傳來的『蓮花落』也為哈爾濱民族戲曲音樂的成長提供了一塊沃土。中國的第二大劇種評劇便是由『蓮花落』發展起來的。而當時,哈埠評劇界可謂人纔濟濟、群英薈萃。1914年,著名的評劇藝人金菊花來到哈爾濱,演出了《王少安趕船》、《雙吊》等劇目。當年的《遠東報》曾撰文評論:『看客中,無人不知金菊花大號的。』據了解,金菊花先後在哈埠演唱了16年之久,並培養了芙蓉花等第一代評劇女演員。

  隨著中東鐵路的開工建設,一批批俄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德國人、猶太人等形形色色的外國人,如潮水般湧入了這個東方的『冒險家樂園』。這些外僑中不乏具有音樂纔華的藝術家、學者、貴族和平民。而鋼琴、小提琴、手風琴、曼陀林、吉它等各種各樣的西洋樂器也隨之流入了這個美麗的城市。尤其是那些載歌載舞的異國民族音樂在這個『百花園』裡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展和交流。據有關史料記載,1898年,中東鐵路開工興建的同時,哈爾濱歷史上第一個文化娛樂中心———中東鐵路總工廠俱樂部(現道裡區經緯街北端的哈爾濱車輛廠俱樂部)成立起來,它為數以千計的鐵路員工提供了一個固定的業餘活動場所。翌年,它開始擴建成一個綜合性的俱樂部。

  到了20世紀20年代,哈爾濱這個東、西文化並存的新興國際都市的音樂生活便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從此,哈爾濱音樂進入了兼收並蓄時期。各種各樣土的、洋的、老的、新的音樂形式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找到了自己生存、發展的最佳位置。洋人創建的『哈爾濱交響樂團』聲名顯赫,國民的京、評大戲爭奇斗艷、如火如荼。大大小小、異彩紛呈的國樂、西樂團體把東方音樂名城的星空點綴得格外絢麗。中、西音樂在這塊神奇的熱土上演繹成了一部合流的哈爾濱音樂發展支響曲。『九·一八』事變後,日寇侵佔了哈爾濱。從此,哈爾濱音樂便伴隨著中華民族可歌可泣的偉大抗日救國斗爭進入了歷史上最艱苦復雜的時期。回溯當年,哈爾濱早期的歌聲裡包含著太多的嘆息和掙紮。然而,歌聲裡沒有屈服的音符。當日寇強行在哈爾濱中小學推行《君之代》的鼓噪時,《露營之歌》等閃爍著民族精神的旋律回響在白山黑水間。解放了,哈爾濱是最早回到人民懷抱的城市,大批新文藝工作者從延安來到哈爾濱,為哈爾濱的音樂傳統注入了革命精神及時代精神。

  首屆『哈夏』音樂會

  在三年經濟困難期間,中共哈爾濱市委第一書記任仲夷同志指出:經濟生活要緊張一些,文化生活要輕松一些,要大力活躍職工群眾的文化娛樂生活。在中共黑龍江省委、哈爾濱市委和市政府以及歐陽欽、李范五、任仲夷、呂其恩、鄭依平、胡傳經等領導同志的首倡和領導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於1961年創辦起來。

  1961年7月5日,在哈爾濱青年宮劇場,哈爾濱歌舞劇院合唱隊和哈爾濱藝術學院聲樂專業學生聯合演唱的《黑龍江大合唱》拉開了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的帷幕。在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揭幕式上,男高音郭頌、女高音李高柔分別演唱了東北民歌《新貨郎》和《蝶戀花》以及《信天游唱給毛主席聽》等歌曲,他們優美的音色給聽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音樂會上,省公安廳演出隊的男聲小合唱《第一次穿警裝》、《第一次上靶場》,生動活潑,形象地反映了公安戰士的生活片斷。哈爾濱藝術學院音樂系女聲表演的《十唱共產黨》、《背起背簍上山來》和演奏的古箏二重奏《繡荷包變奏曲》等,也都為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增添了光彩。據了解,首屆『哈夏』音樂會一共演出10場,演出聲樂、器樂等曲目300多首。

  解放後,人們熟知的著名音樂家呂驥、向隅、馬可、劉熾等都在哈爾濱參與了新中國音樂文化的創作工作,在哈爾濱播下了革命音樂的種子。《解放區的天》、《咱們工人有力量》等一大批久唱不衰、膾炙人口的歌曲唱遍了哈爾濱,從哈爾濱傳遍全國。『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創建之初,就以高水平的演出和廣泛的群眾音樂活動轟動全國。歷時11天的第一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分別在哈爾濱青年宮和哈爾濱鐵路文化宮露天劇場演出。不同形式、不同題材和風格各異的音樂會專場,在哈爾濱引起轟動,人們紛紛從西面八方湧向會場,盡情欣賞了體現黨的『百花齊放,推陳出新』文藝方針的演出。首屆『哈爾濱之夏』音樂會在創作和表演的民族化、群眾化方面進行了很多有益的嘗試,如《黑龍江大合唱》、《黑龍江頌》、《公社建起了敬老院》、《小兩口取經》、《快樂的檢票員》等,特別是為毛主席詩詞配曲的《六盤山》獨唱曲,都受到了廣大市民的熱烈歡迎。

  音樂,傳遞著哈爾濱人民向上的力量和對美的追求,也潛移默化地提昇了哈爾濱城市的品位。從1961年起步的『哈爾濱之夏』音樂會,營造了哈爾濱的文化心理、文化氛圍,也凝結了哈爾濱人共同的情結。

  音樂的盛會藝術的搖籃

  從1961年至今,『哈夏』音樂會歷27屆,經44載。每屆由15臺至20臺音樂會和音樂比賽等活動組成,演出交響音樂、民族音樂、室內樂、音樂劇以及獨唱、獨奏音樂等專場演出和群眾性的文藝活動。雖然從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哈夏』音樂會中斷了12年,但它憑借著不斷傳承、不斷創新的藝術風格為哈爾濱的歷史凝結了生動優美的音符。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在第22屆『哈夏』音樂會上,高雅音樂成為舞臺主導,高雅音樂的定位得到普遍認同。憑借著深厚藝術積淀,第23屆『哈夏』音樂會在1996年樹起了新的裡程碑———由國家文化部和哈爾濱市政府共同舉辦。自此,『哈夏』由地方性音樂活動變成了全國性音樂節,全國聲樂比賽、新人新作比賽、全國歌劇調演等國家級藝術大賽和全國頂尖的藝術表演,均納入『哈夏』音樂會之中,這也使『哈夏』音樂會獲得了全國音樂基地、音樂精英的搖籃、弘揚高雅音樂的典范等美譽。在第23屆『哈夏』音樂會上,『萬人花車游』氣勢宏偉,場面熱烈,50多萬名市民夾道觀看游車盛況。哈爾濱萬人空巷,瑞氣昇騰。第24屆『哈夏』演員多達4000多人,參與市民100多萬。迎賓入城式的1380米紅地毯和合唱之夜上33825人同唱《太陽島上》成為中國音樂的鮮見之舉。

  近半個世紀以來,許多國內外著名音樂團隊、著名音樂家、歌唱家都曾為音樂會演出過精彩節目。中央樂團、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歌劇院芭蕾舞劇院、總政歌舞團、北京歌舞團、上海樂團、上海歌劇院、上海音樂學院、上海輕音樂團、遼寧歌舞團等國內主要音樂團體,都曾在音樂會上作過精彩表演。前蘇聯濱海邊區藝術團、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歌舞團、海參崴歌舞團、羅馬尼亞依昂·達契安輕歌劇院,美國著名指揮家戴維·吉爾伯、理查德·龐丘斯等,也曾遠道而來,參加『哈爾濱之夏』音樂會演出。國內外著名歌唱家、音樂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諸如張權、李雙江、金鐵林、吳雁澤、李谷一、殷承宗等閃耀在藝術星空的耀眼明星,也使『哈爾濱之夏』音樂會錦上添花,名聲大振。這些藝術家也深深眷戀哈爾濱這個哺育他們成長的搖籃。中國音樂學院院長、著名音樂家金鐵林,最難忘故鄉哈爾濱的音樂情結,那一葉小舟,碧波蕩漾;同學年少,引吭高歌的金色年華,常使他溢閃淚光。著名月琴大師馮少先更是對哈爾濱一往情深,每逢『哈夏』,跨洋越海也要趕來,獻上鄉情繚繞的琴聲。

  群眾造就了『哈夏』,培育了『哈夏』,昇華了『哈夏』。在兩年一屆的『哈夏』音樂會上,越來越呈現出專業演出活動與群眾性大型活動相結合的特點。群眾音樂活動此落彼起,一年比一年更紅火。在2000年的『哈夏』音樂會上,哈爾濱市道裡區群眾文藝演出活動空前隆重。17個辦事處的文化廣場,40個社區的樓院家庭文化活動,參與者達幾十萬之眾。在全國首屈一指的哈爾濱市教委中學生樂團,排演了交響樂、管弦樂、獨奏、重奏、齊奏等100多首中外樂曲。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鋼琴協奏曲《黃河》、舒伯特的《未完成交響曲》、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等中外名曲在他們指掌間激揚流淌,具有相當難度的進行曲《海狼》在他們的演奏下也極具大家風范。與其合作過的菲律賓國家藝術團顧問蔡繼昆、日本著名指揮家朝比奈龍、著名指揮家鄭小瑛、尹昇山都贊嘆不已。沈陽歌舞團團長王軍十幾次來到哈爾濱演出,他感慨地說:『作為一個城市能連續舉辦20多屆音樂會,這在全國也是獨一無二的。哈爾濱不愧是一座有著濃厚音樂氣息的名城。』

  音樂,與哈爾濱人們的生活水乳交融。音樂中,哈爾濱走進了另一個百年。

責任編輯:岳同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