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哈爾濱10月28日電 張聰沛,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副院長、哈爾濱市心理諮詢師協會副理事長,黑龍江省心理諮詢師國家職業資格培訓專家核心組專家,從事精神疾病治療23年。曾獲得省科技成果獎,新技術研發獎,承擔國家青少年心理問題調查項目等。
24日,記者如約來到張聰沛的辦公室,在記者采訪的兩小時內,他的手機和辦公室座機幾乎一直在響,『我的生活幾乎被病人佔據,100個電話中,80%是患者打來的。我上管到他們的工作,下管到他們每天喝多少水。』張教授這樣形容自己的生活狀態。
心理疾病侵襲花季少年
青少年抑郁癥人數以8%-10%的速度遞增家長應該當最基本的心理醫生
開學將近兩個月,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收治了40餘位患上抑郁癥的初、高中學生。『抑郁癥』、『社交恐懼癥』,侵襲著處於人生花季的少年,據張聰沛介紹,近幾年,青少年得抑郁癥的人數正以8%-10%的速度遞增。
李雪(化名)是一位高三的學生,記者在病房看到她時,她正神情呆滯地望著窗外。
李雪是一名學美術的藝術特長生。從小就酷愛英語,英語成績一直在班裡名列前茅。2004年12月份,李雪到大連學習了2個月的美術課。2005年2月重回學校時,趕上了一次月考。這時,同桌不經意地問李雪,耽誤了上課這麼久,英語還能拿全班第一嗎?為了面子,李雪信誓旦旦說:『當然』。從那一天起,用李雪自己的話說:『從此,感覺自己神經高度緊張,在班級的時候總是裝著無所謂,為了逞強,甚至在同學的面前從不看英語。』有同學問起時,也總是嗤之以鼻地說:『都會還看什麼看。』白天在學校裝得很累,晚上回家逼迫自己學到後半夜。可能是過度緊張的緣故,李雪根本就記不住單詞。幾天下來,李雪開始不願意和同學交流,怕和他們說話,甚至怕他們的眼神。在那段時間裡,一回家就對爸爸媽媽發脾氣。月考揭榜這天,李雪的英語成績排到了20多名,同桌和周圍的同學都說:『你不是說能拿第一的嗎,這麼大人還吹牛。』李雪說:『她們的話就像針一樣,自己經常被刺痛。開始整宿地睡不著覺,每天呆呆地望著天花板,腦袋中不斷閃現的是同學們鄙視的嘴臉。』
李雪的媽媽王麗娟哭著聽著女兒的述說。她說:『我的女兒該怎麼辦呀,她應該回到學校,她的未來不能在這裡啊!』王麗娟說,從月考之後,李雪反復地和我說是卷子批錯了,不可能打那麼少的分數。開始自己沒當回事,就跟她說,一次考砸了沒什麼,從頭再來。可是她的情緒非但沒有好轉,反而開始問我,人從樓上跳下去就一定會死是吧,不能摔得半死不活吧等等這樣不著邊際的話。看著越來越瘦弱的女兒,我和她爸爸意識到女兒的問題並不簡單。於是,我們便帶著她來到了醫院,醫院診斷的結果讓我和她爸爸覺得天都要塌了:女兒患上了『抑郁癥』和『社交恐懼癥』!
張聰沛說,李雪的病情出現了反復。在前一個治療期,李雪逐漸有了食欲,睡眠也好了些,有時候還能和她聊聊天。病情好轉後,李雪又回到了學校,但是,由於學習成績沒有以前好,李雪在學校經常受到同學的嘲諷和老師的批評,她的病情也因此時好時壞,甚至對去學校也感到恐懼。無奈之下,李雪休學了。內心變得更加封閉了。
張聰沛說,看著孩子從一個正常人的生活軌跡走偏,父母們常常都在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教育的目的不是為了應付考試得高分,更應該是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不要只知道給孩子們錢,而幾乎不和他們談心。家長們應該多傾聽,而不是一味的訓斥或者一味的遷就和溺愛,每一名家長都是一個最基本的心理醫生。從李雪這個個案看,她的性格是非常好強的,不能不如人。從社會發展看,李雪又不是個案。現在的孩子個性都很強,因此,調整心態時,應該選擇合適方式,不是把孩子們當成弱者來幫助他,這樣他會認為你瞧不起他,所以這就需要幫助的技巧。要多和他談心,以他為中心,隨時准備著幫助他。
精神之家融化心靈堅冰
抑郁癥初期:情緒低落,思維遲緩,活動減少精神疾病是公共衛生問題,也是社會問題
9個厭學的孩子,從不同的渠道認識了張聰沛醫生,他們共同組成了一個自己的家庭———精神之家。張聰沛驕傲地說:『我是這9個孩子的父親』。
大力是一名初三的學生,由於學習壓力大,成績直線下滑,他開始厭學逃課。在一次被老師罰站後,就堅決不去上學。家長軟硬兼施都勸不回孩子要逃離的心,大力棄學1年,離家出走2次,企圖用煤氣自殺1次,還出現打罵爸媽的情況。他的媽媽抱著最後的希望找到了張聰沛。看著眼前這位長得非常帥氣的小伙子,張聰沛開始為他做心理治療,在半年的心理治療中,張聰沛領他到尚志爬過山,鐵力漂過流,在出差時沒有給自己孩子買東西,卻沒有忘記給他帶回禮物,工夫不負有心人,慢慢地兩人成為了無話不談的朋友,今年3月,大力又重新回到了校園。
遲海濤,上高二時學習成績一直是班級的前三名,後來開始迷戀上網。不去上課,偷家裡的錢上網,甚至整宿不回家。並威脅父母,如果不讓他上網,就去死。張聰沛天天找他談話,問他『網絡能解決什麼問題』,『愛上網絡之後失去了多少東西』等等問題,指出他不正常的舉動。開始,海濤不接受治療,一談話就大喊大叫,慢慢地,他向張聰沛傾訴:上網的那段時間,總是出現幻覺,讓他焦慮,心神不定。現在的遲海濤不再沈迷網吧了,還主動勸迷戀網吧的同學不要上網吧。
張聰沛說,乾了這一行,就是要用自己的醫學知識,融化他們心靈上的堅冰。感到欣慰的是在這個『精神之家』中,孩子們都信任他,尊重他,願意向他傾訴不愉快的事情,他們也變得越來越懂事,逐漸回到了闊別1年或幾個月的學校開始新的生活。
張聰沛分析了青少年得抑郁癥的癥狀和病因。他說,抑郁最突出精神病狀就是情緒低落、低沈。除了抑郁表現之外,我們經常說三連癥,一是情緒低落,第二是指思維遲緩,第三是指活動減少,說明這個人的思維、情緒、運動都受到影響的。抑郁癥有社會原因、生理原因、性格原因等等。
張聰沛說,精神疾病已經不僅僅是公共衛生問題,而且發展成很嚴重的社會問題。對大部分人來說,有各種各樣心理問題是很普遍的現象,但如果得不到及時的解決和排解,鑽進了牛角尖,慢慢就會變成精神病。
心理健康預防差距不小
我省缺乏早期心理乾預我省缺8000名精神疾病醫護人員
10月,張聰沛到武漢參加了中華精神心理年會。
張聰沛說,此行頗有感觸。在北京、上海等發達地區對青少年心理健康情況都會進行早期心理乾預。在大學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報,每月給學生上心理講座,學校有自己的心理健康諮詢網等等,來幫助同學渡過思想難關。而這些正是我省所缺乏的。據了解,我省沒有專門心理疾病早期乾預的場所,目前只停留在『重解決、輕預防』階段。
張聰沛說,下一步,我們打算進行一次青少年心理健康大規模調查。
張聰沛說,在自己出差開會期間,發生了一件他不想看到的事情,40餘歲的劉某是張聰沛的患者,在張聰沛去武漢開會期間,劉某由於工作變動導致情緒低落,想要到武漢找張聰沛。
張聰沛告訴他,他明天就回來,並在電話裡開導了他很久。可是沒等他回來悲劇還是發生了,那位病人便服了大量的藥物,選擇了自殺。
目前,黑龍江省50萬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中,有80%未得到及時、科學的治療,90%散落在社會上。這些病人對公共安全構成極大威脅。
目前我省精神衛生防治機構共有31家,專科床位379張,從事這項工作的醫護人員不足3000人,且大多數學歷水平在中專到大專之間,遠遠低於國家標准。
張聰沛說,經哈爾濱市心理衛生中心調查,哈爾濱重性精神病總患病率1.63%,有重性精神病患者16萬,市區5萬。其中,65歲以上老年人群中患有抑郁癥、心理障礙的佔老年人口的19.7%%。心理疾病已經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嚴重問題。
據張聰沛介紹,由於人們對心理問題認識的不足以及受傳統觀念、經濟承受能力等因素影響,目前只有極少數精神疾病患者能夠接受專業化的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
與此相對應,哈爾濱市專業的心理諮詢人員非常短缺,專業機構十分不健全。據統計,目前哈爾濱市工商注冊執業的心理諮詢機構共有5家(其中一家已經廢業),教委、民政注冊的心理諮詢治療醫療機構12家。另外在大專院校中小學從事心理諮詢的人員有300餘人。哈市醫學院校每年培養大約100名心理諮詢治療人纔,留在本市工作的僅有25 40人。目前共600餘人參加了專業培訓,60%%通過,有360人獲得資質。但令人遺憾的是從事此專業的不足10%%,只有30名左右。經統計,哈爾濱共有從事心理諮詢與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不足500餘人,從全省看,尚缺8000名精神疾病醫護人員!
張聰沛說,《精神衛生法》草案已經出臺,明年有望實施。希望全社會都來共同關注心理疾病,及早構建起早期治療的平臺。
姜巍事件折射社會責任
10歲至30歲成精神疾病高發人群社會救助、社區衛生視檢評估體系有待完善
今年6月22日,一封求助信帶著15歲女孩姜巍的希望飛向了門外的世界。這封信讓社會上無數雙善良的眼睛開始關注姜濱藍和姜巍這對身處困境、自閉生活15年的母女。7月19日,姜巍被解救出來,母女倆被一同送往哈市第一專科醫院。
9月27日20時30分,張聰沛作為主治醫師來到中央電視臺新聞頻道『新聞會客廳』,他對姜巍15年的生活做了詳盡的分析和闡述。張聰沛說,母親姜濱藍患有偏執型的精神分裂,具有被害妄想,這種思維狀態非常容易影響周圍的人。姜巍的心理和智力發育獲得的絕大部分知識來自於姜濱藍。但是,在行為和心理上幾乎未受到媽媽病態思維的影響。
張聰沛說,近年來我國接二連三發現的幽禁女孩事件證明了姜巍事件並不是孤立的,在我國現階段的發展進程中已經形成了一種社會問題。姜巍與母親的這段封閉生活會在她的心理留下痕跡。因此培養健康人格,社會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一個人的人格形成好比是合金,先天一部分,社會化一部分,目前的學者普遍認為社會化更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說,姜巍是一個受害者。她是母親病態行為的受害者,也是社會冷漠的受害者,而應當負責任的並不是她的母親。』張聰沛說,『姜巍事件的出現的確是給全社會都提了個醒,在我們的都市化發展過程中,我們的社會救助體系有待完善,我們的社區衛生視檢評估體系,以及與此相關的法制建設步伐有待加快。』
據新華社一篇報道,日前,哈爾濱市呼蘭區二八鎮中學青年教師張健跳樓自殺。張健之死雖然只是『個例』,但像張健一樣存在心理問題的教師漸漸多起來。近日,教育部中小學健康課題組進行了一項心理調查,一共有2292名教師參與了調查,調查結果表明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問題。其中,32.18%的教師有輕度心理問題,16.56%的教師有中度心理問題,2.49%的教師患有心理疾病。在調查問卷中,形容自己執業的主導心態時,使用諸如麻木、焦慮、郁悶、無可奈何等大量消極詞語的,佔有很大的比重。
張聰沛教授說,張健是專門給學生做心理健康指導的老師,最終沒能解開自己的心結,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崩潰。這樣的事例也正說明了精神疾病的一種發展趨勢。在一些行業中,心理壓力很大,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社會競爭的加大,很多人都患有神經官能癥,失眠、緊張和焦慮已經成了職業病。今年共接治了500名精神疾病的患者,其中200人患有抑郁癥,比去年一年的患病人群翻了一番。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精神疾病患者年齡趨向年輕化,10歲至30歲成高發人群。
●新聞鏈接
精神疾病的治療
精神疾病的治療主要以抗精神性藥物為主,心理治療和社會康復也越來越受重視,生物、心理、社會綜合治療正在成為治療精神病新的醫學模式。
主要輔助治療手段包括電痙攣治療、心理治療、工娛治療等。記者了解到,一些新型的治療精神疾病的方法逐漸浮出水面,比如說音樂治療。所謂音樂治療,指治療師利用音樂體驗的各種形式,幫助治療者達到健康的目的。音樂治療在治療初期會使用大量抑郁、悲傷、痛苦、充滿矛盾的音樂來激發各種被治療者的情緒體驗,使其消極的情緒發泄到一定程度,這時,人的內心裡積極的力量就會抬頭。這時,音樂治療師就會使用積極的音樂,來幫助支橕被治療者的內心剛剛積聚的積極的情緒力量,最終幫助他擺脫內心的痛苦和困境。這是一個重新面對和體驗自己內心情感的過程。音樂治療是上個世紀40年代以來在歐美國家發展起來的一門完整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