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漂泊在城市中的流浪兒
2005-10-28 14:03:45 來源:大慶網  作者:劉永生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0月28日電 題:漂泊在城市中的流浪兒

  目前,大慶市擁有240多萬人口,其中包括一個特殊的小群體———流浪兒童。為了了解這個特殊群體的構成及其生存狀態,記者近日對其進行了深入調查和采訪。

  流浪兒的心酸故事

  初識流浪兒『天生』,是在程宇廣場。身體單薄的他,看上去要比12歲的年齡小得多,而他的閱歷卻要比常人豐富得多,因此,他不愁吃和穿。『天生』不是他的真名,當記者問起他的父母時,他說自己沒有父母是『天』生的。

  據一位常年在這裡做生意的人反映,其實『天生』有父母,5年前離異。自從父母離異以後,『天生』離開了對自己漠不關心的父親,流浪街頭。采訪中,一些生意人都說『天生』有小偷小摸的壞毛病。

  記者還在昆侖集團經警那裡聽到了『小蟊賊』明明(化名)和小龍(化名)的故事。

  明明原來家住拜泉縣農村,3年前父親在老家時與別的女人私奔了,至今音信全無。母親在老家呆了一年後帶著他改嫁到大慶,那年,他纔10歲。剛開始的時候,繼父對他還可以,自從有了妹妹以後,繼父對他非打即罵,甚至把明明綁在樹上用皮帶抽。後來,母親和繼父一起去沈陽打工,就把他留在紅旗村的姨媽家裡。姨夫對他十分反感,經常毒打他。再後來他就從姨媽家跑了出來。每次偷東西被抓到送回姨媽家後,明明都會遭到毒打。

  今年13歲的小龍,原來家住佳木斯。父母離異後,爸爸把他放在大伯家裡,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大伯經常罵他是『野種』,如果他不聽話,大伯就用針紮他的手掌或者用煙頭燙他的後背。至今小龍的身上的疤痕還清晰可見。後來,爸爸在家覺得沒有面子,就帶著小龍來到大慶。在大慶轉了幾天沒有活乾,爸爸就把他放在北方市場,並告訴他說去南方打工了。小龍說:『爸爸走了已經半年多了,一點音信也沒有,也不知道去山東還是廣東了,反正我知道裡面有個「東」字。』當問起爸爸什麼時候來接他時,小龍很自信地說:『爸爸走的時候告訴我了,等到過年的時候他就來接我,讓我在這裡(北方市場)等他。』小龍說他現在就盼天快點冷,天冷了就要過年了,那樣,他就能見到夢裡都在想念的爸爸了。然而,爸爸是否真的能來接他回家,又有誰能知道呢?這個冬天該怎麼過?他沒有想過,只是想快過年,好能見到爸爸。

  可以說,每個流浪兒的背後都有一個辛酸的故事,而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

  流浪兒的生存狀況

  昆侖集團的經警告訴記者,在兩個月的時間裡,他們先後兩次抓到在辦公樓盜竊的明明和小龍。

  據小龍講,像他這樣的流浪兒童在讓胡路北方市場還有20多個。有錢的時候就去市場內的游戲廳裡玩,或者和『老大』一起去錄像廳看錄像。對於『老大』的情況,明明和小龍都不願意多說,只知道『老大』也是個流浪的孩子,今年12歲,平時負責分東西和帶著手下的弟兄一起出去『乾活』。在鐵西、商貿、銀座步行街都有和他們一樣的流浪兒,並與他們之間有固定的聯系方式。

  讓人難以理解的是,當大人們問到兩個孩子的『遠大理想』時,明明和小龍幾乎一口同聲地說:『我們的「遠大理想」是,等偷到15歲就不偷了,到那時我們就有力氣了,就可以去打工賺錢養活自己了。』

  明明說,為了不餓肚子,他也曾和一個流浪的孩子到遠望的一家餐館打工,但後來在一次送盒飯時,不小心把自行車弄丟了,餐館老板一口咬定是他倆偷著把車子賣了,工資也沒給就把他們開除了,從此他倆就再也沒有打過工。現在,身上穿的衣服、褲子都是好心人給的。平時餓了就去要點東西吃或撿點吃的,實在餓得沒招兒了就去偷點東西賣了買吃的。

  據另一知情者講,在流浪兒童當中稱『老大』的孩子叫魏歡,今年12歲。魏歡的父親曾經在紅旗村租了一個房子,專門給流浪孩子們住,平時魏歡的父親給這些孩子『分配』工作,每次偷回來的東西都要交給魏的父親,並由他負責分配。兩個月前,不知什麼原因,魏歡和他父親一起走了,不知道去哪裡了,那伙兒曾經聚集在一起偷東西的孩子也就散了。

  大慶火車站派出所的民警們說,他們每年都能接觸到30-50個流浪兒,僅鐵西一帶,就有流浪兒20多人,他們中大的十六七歲,小的只有十一二歲,這些孩子多數來自長春、肇州、明水和拜泉等地,不是父母雙亡就是父母離異,無家可歸。他們白天出來『遛活』或泡在錄像廳裡,晚上出來偷煤偷鐵。由於他們都不到法定年齡,並且沒有父母或親屬的監護,每次只能進行說服教育後將他們放了,沒有其它的辦法。

  因為沒有吃穿、沒有家,沒有父母親人管,這些孩子纔淪落到四處流浪的地步,為了生活下去,他們去偷,甚至去搶……他們的未來會是什麼樣子?誰也不會知道,包括他們自己!

  誰能給他們一個溫暖的家

  據國家民政部門預計,中國目前至少有15萬兒童因貧困、暴力和家庭破裂離家並流浪街頭。目前在我市,這樣的兒童約有數百人之多。

  記者在采訪和調查中了解到,這些流浪兒童的父母均為七十年代生人,目前年齡在27歲至36歲之間,絕大部分人的婚齡在8年左右,正是婚姻的危險期。另外,處在這個年齡段的人,正在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婚姻觀,努力去尋找屬於自己的幸福。隨著離婚率的上昇,地處農村、收入微薄的他們,根本沒有更多的錢去撫養孩子,無奈將孩子遺棄,把自己的負擔轉為社會負擔。

  市民政局救助站的馬站長介紹說,救助站每年都會收置一些流浪兒童,多到幾十人,少到十幾人不等。按照相關政策,對這些孩子的救助方式主要以送回家為主,對暫時無法送到家的孩子,安置在兒童福利院或保護中心等救助機構,或寄養在其他家庭。但是,多數被救助的孩子都有排斥心理,甚至在把他們安置好後還會偷偷逃走,不肯接受新的生活,這是一件令人擔懮的事情。『心理康復是救助流浪兒童活動得以展開的前提,因為絕大多數的流浪兒童首先是「主動脫離」家庭,而後又「獨立生活」。這些不同於同齡人的特殊經歷讓他們早熟,並習慣自我封閉,他們已經把自己關在了另一個世界裡,習慣了一種生活,不想走出來。家,對於他們來說是一個很陌生的詞匯。』大慶石油學院社會科學院教授陶志剛說,人們經常把流浪兒童與不正確、不道德或不好的行為聯系在一起,這種歧視性的社會氛圍給流浪兒童造成二度心理傷害,在救助流浪兒童上,這一點是不可忽視的問題。

  心理專家趙希武說:『救助這些孩子,首先應該從心理入手,這些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愛,而不單一的物質救助。在孩子成長的過程當中,如果失去了父母的愛,勢必使孩子在成長取向上出現偏差。』

  其實,對於流浪的孩子們來說,他們起初最向往的是有一個溫暖的家。可隨著流浪時間的延長,他們對家產生了反感,習慣了這種『自由』的生活,我行我素,吃喝玩樂,逍遙自在。久而久之,染上了惡習。因此說,他們日後將是一大社會問題,成為社會治安的隱患,這絕非危言聳聽。

  英國救助兒童項目顧問安懷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們應仔細聆聽這些兒童的心聲,只有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和感受,纔能幫助他們走出噩夢。』真誠地希望有更多的人來關注流浪兒童,社會各界共同攜起手來,給這些到處漂泊的兒童一個健康的成長空間。

責任編輯:朱丹鈺